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大小雁塔·气宇轩昂“伟丈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大小雁塔·气宇轩昂“伟丈夫”

西安市寺院古塔林立,这些寺院古塔不仅是信徒们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是令游人向往的文化景观。

寺院佛塔遍长安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后,隋唐达到兴盛时期。作为都城的长安得地利之便,成为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寺院遍布,梵塔林立。隋大业初年,大兴城(长安)有寺院一百二十所。唐开元十年(722)前后,长安城内共有佛寺九十一所。许多著名僧人在长安传经讲学。在“安史之乱”前的唐代前期,全国约有近半数的高僧集中在长安。西安市现存著名佛寺,如大兴善寺,慈恩寺、荐福寺、兴教寺、香积寺、华严寺,皆为隋唐遗物。大兴善寺、慈恩寺、荐福寺为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大兴善寺与大兴城同时兴建,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住在大兴善寺内,共翻译了佛经五十九部二百七十八卷。慈恩寺为玄奘译经讲学的地方。荐福寺为义净法师译经场。唐代,在少陵、神禾原畔由东向西立有兴教寺、华严寺、牛头寺、云栖寺、禅定寺、弘福寺、观音寺,称为樊川八大寺,其中首推兴教寺最负盛名。兴教寺为迁葬玄奘遗骨而建。玄奘于唐麟德元年(664)圆寂后,葬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较高,唐高宗在大明宫含元殿上朝时经常看到人们在玄奘墓前凭吊祭奠,非常伤心。于是在总章二年(669)下诏迁葬于现址,并在墓地修寺建塔。长安寺院还是佛教一些宗派的发源地。慈恩寺为慈恩宗(又称法相宗)发源地,慈恩宗由玄奘所创立。大兴善寺因唐玄宗时印度名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此传译了大量密宗经典,而被视为密宗祖庭。青龙寺为另一传授密宗的重要寺院,许多日本、新罗的留学僧人在青龙寺受法,最著名的有日僧空海、圆仁、圆珍及新罗僧惠日等。空海将密宗传入日本,创立“东密”。日本密宗教徒一直把青龙寺作为祖庭。香积寺为佛教净土宗二祖善导传教处,日本僧人法然(1133—1212)据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创建了日本净土宗,成为日本佛教信徒最多的一派。日本信徒尊善导为高祖,视香积寺为祖庭。少陵原畔的华严寺为华严宗发源地。

西安还是回族聚居之地,市内有不少伊斯兰教清真寺,其中以化觉巷清真寺最大,最为著名。其西有大学习巷清真寺,一东一西,俗称为“东大寺”、“西大寺”。

今存西安众多古塔中,以大小雁塔最为著名。

大、小雁塔皆处西安东南,一大一小,遥遥相望。古人曾把雄伟高大的楼阁式的大雁塔称为“伟丈夫”,而将秀丽玲珑的密檐式的小雁塔称作“娇夫人”。

陝西西安大雁塔



慈恩寺与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内,原名慈恩寺浮图,或慈恩寺塔,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

慈恩寺在今西安城东南4公里处,原名无漏寺,始建于隋代。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其亡母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追荐冥福,将无漏寺改建,更名“慈恩寺”,取报答慈母养育恩德之意。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当时寺庙宏伟华丽,有十余进院落,各式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等人又在寺内作了许多幅壁画,雕梁画栋,比比皆是。寺建成不久,玄奘法师即由弘福寺搬来慈恩寺东院“译场”译经。唐高宗永徽三年(652),高宗李治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又在寺内建造了大雁塔。

慈恩寺还以“早、新、奇、多”的牡丹花而闻名。唐代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痴爱牡丹。自唐中叶以后,长安开始广种牡丹,以慈恩寺为盛。据《南部新书》载,慈恩寺元果院里有早开半个月的紫牡丹,太真院有迟开半个月的白牡丹。当时一老僧培育出一种深红的牡丹,一丛中有花数百朵,为佛寺奇景,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观赏。

玄奘与慈恩寺

在唐代众多寺院中,慈恩寺能名闻遐迩,首先与玄奘有关。慈恩寺改建落成后,李治便特意邀请从印度取经返国不久的三藏法师玄奘由弘福寺来此总理寺务。

玄奘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十三岁在洛阳出家为僧。二十八岁时为探本求源,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西游取经。历尽千辛万苦,于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由玄奘口述,弟子辨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沿途一百一十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

为了译经工作的方便,唐太宗父子在慈恩寺东院建造了译经院。玄奘在译经院居住十几年,潜心译经,协助译经的还有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名僧数百人。玄奘总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梵文经典,近一千三百万言,成为中国译经者之冠。唐太宗特意为他的译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读序后又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记》,由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立碑于慈恩寺中。

玄奘在慈恩寺译经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佛教精义,积数十年研究心得,创立了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又名“法相宗”。玄奘因而又被称为慈恩大师。慈恩宗东渡日本,至今仍为日本佛教一大宗派。

大雁塔与雁

大雁塔本名慈恩寺塔,或称慈恩寺浮图。文献所见第一次以雁塔称之的是在塔建成后五年多的唐中宗时,有个叫孙佺作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之中。关于雁塔的命名历代有多种说法:

一是源于玄奘西域取经故事:玄奘当年去西土取经,在西域葫芦滩上迷了路,走了四五天都没找着路。危急之中,他双手合十,开始念经祈祷,刚念三遍,空中传来雁声,飞来一大一小两只斑头大雁,将他带出葫芦滩。后来玄奘为报答那两只大雁,倡议修建了大小两座雁塔。

二是源于佛祖修行故事: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修行时,在一座古庙中被洪水所困,断炊十日。洪水退后,空中飞来一群大雁,佛祖心想:如果天上的大雁能自己掉下来就好了。空中果然落下几只大雁。佛祖转念一想:平白无故好端端的大雁怎么会自己掉下来呢?一定是来试探自己的。便隆重地埋葬了大雁,并在埋大雁处修了一座塔,称为雁塔。各地的雁塔都是为纪念佛祖修行中“十日断粮,不动邪念”的诚心而建的。

三是源于印度佛教故事:佛教分大乘、小乘两大派,前者吃素,后者吃荤。一天某小乘派寺中做饭的和尚正为无肉可供住持方丈食用而发愁,天空突然坠下一只大雁。住持方丈惊骇不已,认为一定是菩萨显圣舍身布施。此后全寺僧侣绝荤奉素。为了纪念菩萨化身的大雁,在大雁坠落处修筑了一座雁塔。慈恩寺塔即玄奘仿其而建。

四是源于筹建慈恩寺塔时的故事:在开始筹建慈恩寺塔的那天,一只大雁偶然坠落于慈恩寺中,一个小和尚将雁捕杀,正要拔毛烹食时,被玄奘的大弟子窥基看见。窥基对小和尚说,此乃雁王,曾作为佛祖使者救过师傅,怎么能杀食呢?玄奘知道后,悲伤不已,掩埋了大雁,并在其上建筑天竺国的方形雁塔。

五是源于佛祖化身为鸽的故事:《西京胜迹考》认为大雁塔命名可能与佛教故事中传说释迦牟尼化身为鸽有关。鸽、雁同为鸟类,而唐代习尚以雁为鸟中之佳者,凡言鸟,多以雁代之,故以雁名。

六是源于进士题名活动:唐代中叶以后,新科进士游宴后,都要结伴到慈恩寺塔下题名留念。因其所题名字“妙有行列,婉若雁阵”,人们便呼此塔为雁塔。

登高赋诗与雁塔题名

唐代,特别是贞观之后,社会的繁荣导致游乐之风盛行。人们以游园登塔饱览自然美景为乐事。曲江池一带更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经常光顾的地方,慈恩寺紧邻曲江池,人们畅游曲江池后,都要登临大雁塔,眺望长安景色。皇帝游兴正浓时,会下令随行官员赋诗助兴,这就是文学史上常见的“应制诗”。每当皇帝登临大雁塔时,随行的群臣便借这座奇秀的建筑,歌功颂德,祝愿皇帝寿比天高。如颇有名气的诗人宋之问,就曾因一首《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而备受奖赏。

平时,大雁塔更是文人墨客们游玩、唱和的重要场所,他们登塔抒怀,留下了许多名作佳篇。在《全唐诗》中,仅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韦应物和高适等著名诗家有关大雁塔的诗作就有八十多篇。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秋,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和储光羲在此聚会,每人赋诗一首,除薛诗已佚,其余都成为历代吟咏雁塔的名篇。杜甫《登慈恩寺塔》把自己对当时政治的忧虑写进诗里:“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前几句写登塔所见之景,形容塔顶之高,但已将山河破碎的预感融合进去。自“回首叫虞舜”笔锋一转,思念贤君,借西王母瑶池宴饮,刺讽唐明皇不问政事只知享乐。在社会现实中,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却没有用武之地,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像专随太阳往暖飞的大雁一样,只知为个人生计打算。这首诗艺术表现高超,同时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尚的情操。

从唐代神龙年间(705—706)开始,历届新科进士都聚集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唐代科举取士,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数很少,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池举行宴会,叫做曲江会,然后集中到慈恩寺在大雁塔下题名。他们先在一张方格纸上写上自已的名字、籍贯,推选一人写一篇记事文,附在后面,然后再刻在大雁塔下的石碑上。在慈恩寺里还有专供题名用的建筑——题名屋。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在同时考中的十七人中,数他最年轻,他非常得意,挥笔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后代文人也常把“慈恩题名”作为风雅之事来模仿,现在慈恩寺中还可以看到不少题名的碑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