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保定之旅·古莲花池·三湘七泽会一园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浩浩燕赵歌·保定之旅·古莲花池·三湘七泽会一园

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中心。为汝南王张柔开凿。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1190—1268)移镇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他不仅投入了他的军队,并且驱使他南征时虏掠来的大批南方工艺匠人兴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楼台,广蓄走兽鱼鸟,名此园为雪香园。元初诗人元好问游此,为其美丽景色所陶醉,留下了“荷芰如绣,水禽飞鸣上下,君与游人其乐而不能去”的感叹。郝经也称赞说:“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矣。”因池内荷花茂盛,明代改为“古莲花池”。正门匾额”古莲花池”四字,为1921年曹锟请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题书。

元代,古莲花池是王侯将相的私人宅第;明万历年间进行大规模扩建,调整建筑布局,改名为水鉴公署,为官府独占,成为达官显贵优游宴饮之所。清雍正十一年(1733)在其西北建莲池书院,后辟为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巡幸河北,皆驻跸此处,仅乾隆一人就达六次之多。古园林规模日增,美轮美奂,胜甲畿内。园内有濯锦亭、临漪亭、寒绿轩、藻咏厅等十二景,总面积24000余平方米,池水面积为7900余平方米,分南北两塘。整个园林近似正方形。园林以池为主体,池又以北塘中央的临漪亭(水心亭)为中心,环池庭院重重,珠玑充盈,山、水、楼、台、亭、庑、榭错落有致,相互衬托,在水中倒映成趣,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每当荷花盛开,微风拂煦,香气四溢之时,一幅“摇红、涤翠、蜺带、霞衣”交相辉映的美妙画图会令每个游人陶醉。

“莲叶托桃”妙藏谐音

步入北门,面对假山前乾隆皇帝游莲花池题书的“春舞坡”,透过结构巧妙的“三空三斗”牌楼,可观赏“濯锦亭”的风采。这是一座飞檐微翘、红柱擎托的古亭。相传,元代万户府的侍女们常在此浣纱。据此,前人撷取杜甫“濯锦江边未满园”这一诗句的前二字定此亭名。

亭东南是造型独特、端正秀丽的水东楼。站在楼阁之上,细观濯锦亭等亭子的攒顶,均是“莲叶托桃”的造型。这里还有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池滨西北部有一座清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行宫,其殿堂屋脊上有一“莲叶托桃”石雕。提起这石雕的来历,还得从慈禧西逃说起。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慌忙和光绪等人装扮成百姓模样,连夜逃走,从北京一直跑到西安。她曾提前通知要经过的州城府县,为其建造行宫。消息传到保定,代理直隶总督李鸿章为讨慈禧欢心,到处选调能工巧匠,赶修行宫。工匠们对慈禧和李鸿章一伙的行径非常气愤和痛恨。为了出气,大伙一合计,就在行宫殿堂的屋脊上雕塑了一张大荷叶,荷叶上托着一个大仙桃,谐音为“连夜脱逃”,意在影射慈禧一伙连夜逃出北京,投降卖国。当时大太监李莲英看出破绽,禀告了慈禧,慈禧大怒,下令杀害了建造这个莲叶托桃的工匠,石雕也被毁掉了。但是,这个故事却一直在百姓中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被杀害的工匠和让后人记住慈禧的这段可耻历史,便在莲池公园中濯锦亭等一些亭子的攒顶上,重新建造了“莲叶托桃”的石雕。

观澜赏荷叶 清篇留峡洞

水东楼西南,有南北两塘相通的弧形渠道环抱着一座假山。山上,观澜亭古朴精巧;山下,篇留洞曲折幽深。这一亭一洞,互为补充,为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之一。

观澜亭为一座体态空灵的四角小亭,四柱烘托,单顶翘角,耸立于假山之巅。据清代同治年间重绘的“莲池十二景”,此亭原为香茅覆顶,名为“乐淯”,庚子年间草亭毁于战火,修复时改建为现在的模样,并改名“观澜亭”。相传此亭是古代文人赏荷观波、吟诗唱和之处。人立亭中,下眺北塘,波涌莲叶,碧涛滚滚,使人有临海观澜之感。此山之下,便是篇留洞,取苏东坡“清篇留峡洞”诗意而名。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题诗,他的手书即景诗刻石,至今尚存于洞口及洞内岩壁之上。洞有三口出入,钻洞寻视,曲径幽深,摸索前行,益愈深幽,别有洞天。

出篇留洞口折而向南,在南北两塘相同的渠道上,有一座三拱白玉桥,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桥栏透雕净瓶莲叶,为解放后重修时的新作。主拱顶端吸水兽头造型奇特,形象逼真,刀法粗犷洗练,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显然为初造原件,是园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根据莲池十二景注,此桥即是“绿野梯桥”。

“清高如意”实“不如”

在南塘南岸的红枣坡上,枣枝葱茏,翠竹摇曳,杨柳依依,间有松柏古槐,浓荫蔽日。六幢亭高耸山巅,亭为三面虚敞,一面成壁的四角形。壁间嵌有黄彭年、黄国煊父子修亭碑记,亭内立着六幢由汉文、梵文刻成的“陀罗尼经”碑柱(辽代二幢、金代一幢、元代三幢),因之取名为六幢亭。自六幢亭沿松柏对峙的石阶下山,便来到翼然欲飞去的六角小亭——不如亭。据清代文人郭云丰在《莲池台榭记》中的记载,当时亭边一井泉甘洌,亭南为蔬园。相传,此亭原名“如意亭”,是达官贵人酒足饭饱之余乘凉消遣之处。当年这些寄生虫来到亭中可以“观赏”到特地招雇来的农夫在烈日下种菜浇园,苦心耕耘的情景,以此来“陶冶”所谓的田园情趣。可见他们的“清高如意”,便是百姓们的劳苦辛酸。后来,一些在科举考试中落榜的文人到此,看到农夫在田园耕耘,虽然辛劳,却有收获,思量读书人老死科场贻误终身的可悲境遇,感叹不如回家种地,遂有人提笔把“如意”改为“不如”。此后“如意”遂被“不如”取代,成为此亭的定名。现小亭尚存,亭南蔬菜园则早已改为露天影院。

思乐歌在藻 临漪留名迹

藻咏厅原名康乐厅。在古莲花池园内正南部,介于南北之间的主岛中心。厅堂宽敞明亮,四面庑廊,单檐翘角,双马鞍形屋顶,前后卷棚抱厦,门前草深林茂,有彩色铁狮两座,正面临池有假山。远近对景,借景极多。站在厅前北望,湖石借山遮掩北塘,“麻姑献寿”汉白玉雕亭亭玉立,水心亭和宛虹桥迭出山顶;放眼东西,白莲簇拥“君子长生馆”,红荷映托“水东楼”。面对莲花池,锦鳞成群,莲叶满放。厅原为两层阁楼,因词人墨客常于此吟诗作赋,故名“藻咏”,是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相传,明代在这里作过举人考场。古代文人多有题咏,清代莲池书院院长张叙诗云:“面面轩窗豁远眸,庾公清啸有南楼。人行树杪波心见,月到帘旌藻影流。”清进士帅家相亦有“思乐歌在藻,登临意何长”之句。

由藻咏厅向西经过宛虹桥便来到坐落于北塘中央的临漪亭,此亭又名水中亭,现名水心亭。亭通高三丈,八角双层重檐攒尖顶,攒金柱间装修棱花隔扇门窗,下层檐柱间有坐凳相连。亭内有旋转式小梯可上顶层。整个亭子造型端庄、玲珑、典雅,挺拔之中见秀丽。登上亭阁,倚窗四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此亭与莲花池为园内中心风景点。清乾隆帝曾赋诗颂其美景。诗曰:

《三湘七泽会一园》古诗句出处:临漪古名迹,清苑称佳构。源分一亩泉,石闸飞琼漱。行宫虽数宇,水木清华富。曲折步朱栏,波心宛相就。

长生馆前话长生

离开水心亭过宛红桥西行,便见雕花月门内修竹掩映着一座院落。这里原来是行宫中的鹤柴南苑,1965年重修为西小院。院内松竹盈庭,清雅异常。西小院之北即是君子长生馆。此馆紧临北塘西岸正中而建,为歇山五脊庑殿式建筑,厅堂宽五间,纵深二间。四周庑廊环抱,隔扇门窗均为步步锦图案,苏式彩绘雕梁画栋,十分精美。馆前三间马鞍脊抱厦,台基延深入池,最宜垂钓、赏荷,故同治年间名“钓鱼台”。正门上方高悬黄底绿字的“君子长生馆”匾额;匾下喜鹊登梅透雕门楣,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抱柱两边所挂楹联为清代遗物,更增添了这里幽雅脱俗的气氛:“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叫思古发幽情。”

其柱联则更精确地概括了古莲池与莲池书院所独具的意义:“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地接昪斡,山邻宛委,师承百世起人文。”

行宫时代,这里曾是弦歌绕梁的“课荣书舫”。据重修莲花池碑刻记载,同治十年(1871)在莲花池开局续修《畿辅通志》搜集资料时,肃宁县令送来的该县君子馆砖拓本上,有“君子长生”四字,众编修见字触景生情,遂将“钓鱼台”(一说“课荣收舫”)改名为“君子长生馆”。其意是说:池中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高风亮节,颇具君子之清廉,应该与世长存。

在君子长生馆两侧还各有一座互相对称的配房,南为清雅的“小方壶”,北是幽静的“小蓬莱”。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