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绍兴之旅·绍兴·吴越春秋
越王允常时,越国为吴、楚的属国。为摆脱属国地位,公元前506年,越乘吴攻楚之际,袭吴援楚。几年后,吴王阖闾再度举兵攻越。当时新继位的越王勾践派兵阻击,在槜李(今嘉兴附近)大败吴军。阖閭受伤而亡,其子夫差袭位。勾践胜利后,又向吴发起攻击,结果在夫椒(今太湖附近)惨败,勾践率五千残余溃逃到会稽山。
勾践卧薪尝胆
在范蠡、文种的建议下,越与吴议和,越人被迫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勾践夫妇入质吴国,为阶下囚,“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
回国后,勾践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举,改革内政,积蓄力量。勾践不惜卑礼下士,招揽人材,“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他卧睡于柴草之上,并“苦身焦思,克己自责”,“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成语“卧薪尝胆”即出自这段历史。当他晚上诵读典籍困倦之时,就用一种蓼草的苦汁来刺激眼睛,以打消睡意。脚寒了就把它浸泡在冷水中,经受挨冻的痛楚。冬天常怀抱冰块,夏天则手捏滚烫的东西。半夜里追思亡国之耻,常暗自啜泣。伤心之极,便仰天长啸。为防止自己产生安逸享乐思想,勾践亲自耕作,夫人亲自织布,“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国语·越语》)。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此后,周王封勾践为“伯”,赐越以“胙”,越始成霸业。
吴越的这段历史,在绍兴留下许多遗迹。《吴越春秋》载:前490年,越王勾践从吴国回到越国,欲“筑城立廓,分设里闾”。范蠡表示赞同:“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于是,越王委命范蠡,在卧龙山(今府山)东南麓,建起了一座“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国三方”的小城,即后人所称“山阴小城”。接着,又建了周二十里七十二步的大城,包括今府山、蕺山、塔山。
府山也称卧龙山,是绍兴市内最高的山。传说越国大夫文种安葬于此山北峰,故又称种山。墓地不远有范蠡为“压强吴”所筑之望海亭。亭为“飞翼楼”,高达十五丈。一亭一墓,可引出范蠡与文种之间的一段佳话。
范蠡与文种
史载范蠡出身于“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的布衣之家,然而却有着不同世俗的远见卓识,因此遭楚国谗人嫉妒,只得装狂作癫。文种曾是楚平王时的宛令。一天,文种路遇范蠡,见范蠡和狗同蹲于一个洞穴中,面朝着自己叫。文种的随行官员见此状,怕文种感到羞愧,就命人将范蠡遮隔起来。文种制止说:不用遮隔了。我听说狗所吠的是人。今天我来此,是因“有圣人之气,行而求之”。言毕,下车拜见范蠡。但范蠡并不理他。以后文种又派人送去请柬,请求拜见范蠡,范蠡依旧作癫狂之状。于是,文种又亲自驱车前去拜访,范蠡依然躲避他。但文种仍以礼求贤,真诚地前往拜访,终于感动了范蠡,两人遂“抵掌而谈”。后来,范蠡打算离开楚国到越国,文种立即放弃官位,相约而往。越王勾践见他们贤能,十分器重他们。在勾践去吴作奴虏的三年里,文种留守国内,主持日常事务;范蠡陪伴勾践,历尽千难万险。勾践回国后,他们又共同辅佐勾践完成了灭吴雪耻的大业。
勾践称霸中原后,加封范蠡为“上将军”。但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他写了一封长信,请求辞职。越王勾践读罢此信,潸然泪下,召来范蠡说:“你如能留下不走,孤将与你分国共享;你如决意要走,孤将杀戳你的妻子。”但范蠡还是毅然出走了。为了怀念范蠡,勾践令铸范蠡铜像于宫中,每天朝见,以礼相待,与他谈论国家大事。每隔十天又令大臣们向他朝拜。
范蠡临行前,劝其好友文种归隐。但文种自认为对越王有功,对此不以为然。第二年,越王勾践召见文种,说:“你有阴谋兵法,倾敌取国。你教给寡人伐吴的九术,今用其三已破强吴。其余的六术,还在你那里。你带着你的余术去为孤前王用于地下,再谋取吴的先人。”于是,赐给文种一把属镂之剑,令其自裁。文种得剑哀叹:“楚国南阳的邑宰,而为越王所擒获。”伏剑而死。
蕺草共患难 风雨越王台
蕺(ji)山,在绍兴城东。此山产一种带有腥味的蕺草,因以为名。
史载,勾践被扣吴国时,终日着樵夫之衣,其夫人也穿着不修边幅、歪邪不正的短褂。勾践砍树枝,割野草,喂养吴王的马匹,夫人则提水,除粪土,洒扫不停。吴王夫差望见越王及夫人、范蠡坐于马粪近旁,君臣之礼犹存,夫妇之仪不丧,不禁感叹:“虽在穷厄之地,尚不失君臣之礼,寡人甚为他们感伤。”勾践在吴国服役三年,面无恨色。据传说,有一次吴王患病,勾践尝吴王粪垢,以表诚心,从此患上了口臭病。被赦回国后,勾践与夫人在蕺山采食蕺草,以解其臭。
晋代,王羲之曾于此筑宅,因此蕺山又名王家山。山上原有蕺山书院、大观亭等。
另外,府山东南麓,有越王台,宋嘉定十五年(1222),郡守汪钢为缅怀先贤而筑。李白《越中览古》诗云:“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台曾屡废屡建。现越王台为1981年在原址重建的。乌漆大门上有明代书画家徐渭撰、今人沈定庵书的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