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黄山之旅·潜山·天柱一峰擎日月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煌煌荆楚吟·黄山之旅·潜山·天柱一峰擎日月

《天柱一峰擎日月》古诗句出处: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鸾鹤随,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

明诗人李庚这首诗作勾勒了天柱山的神韵。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主峰海拔1488米,江淮大地,天柱最高。《太平御览》云:“皖山在潜山……其山三峰鼎峙,叠嶂重峦,拒云概日,登陟无由。”天柱山兼备北山之雄伟、南山之秀丽,集雄、奇、灵、秀为一体,正如《安徽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潜岳》所云:“皖山……为长淮之扦蔽。空青积翠,万仞如翔,仰摩云霄,俯瞰广野,瑰奇秀丽,不可名状”。又谓其“上侵神气,下固穷泉”,“实为淮南江北诸山之冠”。《天柱山志》也云:“(天柱山),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自古以来,天柱山成为达官名宦、文人雅士寻幽探奇之处,留下许多吟咏天柱山的诗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玉光白桔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王安石喜爱天柱美景乃至流连忘返,“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此外南宋理学家朱熹、元代于玉伦、明代刘伯温、清代王士桢等均著文盛赞其壮丽美景。

天柱山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古称霍山、潜山。潜为古皖国封地。天柱山为其境内主山,故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也由此故。相传皖伯大夫施行仁政,体察民情,人们为纪念他,称皖山为皖公山。汉武帝元封五年(106),武帝刘彻南巡,登祭天柱山,封为南岳,与东岱(泰山)、西华(华山)、北恒(恒山)、中嵩(嵩山)并列为五岳。武帝封禅时人群高呼万岁,故得万岁山之名。皖山主峰突出云霄,峭拔如柱,又称天柱山,一直沿袭至今。隋朝时,隋文帝为开拓南疆,另诏定湖南衡山为南岳。

唐宋时天柱山佛、道两教兴盛。《安庆府志》载:汉武帝封岳之后,道教封它为司命真峰,佛教则说它是佛化之地。两教各不相让,梁武帝时,要佛道两家“各以物识地,得者居之。”佛道斗法,白鹤道人令白鹤腾空飞去,鹤翅越扇越大,似要将整个山林掩蔽。宝志禅师将其锡杖抛出吓得仙鹤收翅止于山东,锡杖也落向山西。就此以拜岳台山冈为界,东建道观,西盖庙宇。佛教世祖几次到此传经;道教封其为第十四洞天,名曰“天柱司元之天”,亦称“司元洞府”。前来求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唐代名人窦参在此处道观游览后,写道:“闻道葛夫子,此中还炼丹。丹成五色光,服之生羽翰。”居然也想过几天神仙生活。

天柱山南临长江,北负淮水,峰峦起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末年,元军南侵入江北,潜山义军领袖刘源结寨西关,率领十万军民,多次挫败元军进攻,苦战十八年,最后寨破战死。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将其安葬在北关寨,并立碑以铭,曰:“刘大王墓”。明末张献忠在此跃马横刀,屡败明朝官兵,朱统錡等也踞昆仑西关结寨,抗清复明。太平天国年轻将领陈玉成,在这里与清兵相峙十几年,关寨故垒,今仍历历在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