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为臣之道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是史家对中唐名将、四朝功臣郭子仪的评价。他率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有再造唐室江山之功;他一生赤诚报国,却从不拥兵自重,令皇帝深深倚重;他为人宽厚,令朝野感佩,连敌人都对其心服口服。郭子仪的为臣之道成为古今称颂的一个传奇。
再造江山之功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郭子仪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其父郭敬之历任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赠太保,逝后被追封为祁国公。郭子仪自幼习武,熟读兵书,早年间以武举登第,补为左卫长史(皇帝禁军中的幕僚)。此后,他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唐玄宗天宝八年(749),郭子仪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五年后又改封为天德军使,兼任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慌忙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令他率军平叛。年近60的郭子仪迅速披挂上阵,率军出单于府(今内蒙和林格尔北),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等地,为官军进军河北扫清了道路。后来,他又与名将李光弼率10万大军,在九门城(今河北藁城)、嘉山(今河北定县)等地大战史思明,杀敌数万人,获得全胜。
同年,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促逃往成都。其后,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即位,是为肃宗。唐肃宗即位后,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平叛,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旧兼任朔方军节度使。至德二年(757)九月,唐肃宗向回纥借兵15万,以自己的儿子李椒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临行前,肃宗对郭子仪说,事情成败,在此一举。郭子仪则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接连收复潼关(今陕西潼关)、陕州(今河南陕县),然后一举攻下长安。接着,郭子仪又挥军东进,与15万叛军交战于新店(今河南郏县西)。郭子仪派2000名精锐骑兵打头阵,命1000名弓箭手设伏,令回纥军队从敌军背后偷袭,自己则率主力大军迎战。后来叛军中伏,腹背受敌,一溃千里。郭子仪乘胜收复洛阳。消息传到朝中,唐肃宗欣喜万分,立即封郭子仪为代国公。唐肃宗对郭子仪说:“大唐江山虽是朕的,却是由爱卿再造的啊!”
到了唐代宗时,郭子仪再次被任命为副元帅,继续剿灭“安史之乱”的残余部队。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同年,吐蕃乘乱攻占了长安,唐代宗弃都而逃。郭子仪临危受命,率兵声东击西,使吐蕃军队阵脚大乱。他又在长安城中安插内应,里应外合,仅用15天便击退了吐蕃军队,收复长安。
郭子仪上寿
“郭子仪上寿”是经常出现于国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的故事,讲的是郭子仪子孙满堂,家中人丁兴旺。晚年时,每逢郭子仪过生日,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等100多口人来向他行礼,有时他甚至叫不出名字,只能颔首示意。郭子仪共有8个儿子和7个女儿,儿子、女婿都是朝中官员,品行端正,为官清明,没有一例违法乱纪的事情。位极人臣而能保家人清正,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郭子仪事业、家庭无一不如意,还平安地活到了85岁高龄,成为后人无比羡慕的理想形象。
不久,唐朝将领仆固怀恩举兵叛乱,联合回纥、吐蕃军队攻打长安。郭子仪派兵守城,但不出击。他对将士们说:“这些叛军以前都是我的部下,如果速战会激发他们的斗志,而拖延则会让他们无心恋战。”果然,叛军不久便涣散而退。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纠集回纥、吐蕃等30万大军卷土重来,又攻到长安城下。唐代宗急忙将郭子仪从河中召回,抵御贼兵。郭子仪深知只有争取与回纥结盟,重点打击吐蕃,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于是决定亲自前去游说回纥军。郭子仪以68岁高龄单骑赴回营,既不穿盔甲也不带武器。回纥将领见状连忙上前迎接。郭子仪与回纥将领畅叙“安史之乱”时并肩作战的情谊,终于令回纥与唐朝联盟,粉碎了仆固怀恩的阴谋。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功高难免震主,何况郭子仪手握重兵,威名远扬。郭子仪之所以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一是因为他忠心耿耿,每当国家遇到战事,便一马当先,即便到了七八十岁高龄也是如此;二是因为他谦逊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无论手握重兵还是身在前线,只要皇帝召他回朝,从未延迟或推托;三是因为他宽厚大度,即使皇帝对他猜忌打压,仍然全力效忠。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与九位节度使共同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由唐肃宗宠信的宦官鱼朝恩统一节制。鱼朝恩不懂兵法,指挥失当,使唐军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回朝后却将责任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信以为真,便削弱了郭子仪的兵权。后来,河东发生叛乱,朝中无将,唐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郭子仪接到命令后立即整军待发。不久,唐肃宗病重,不见朝臣,唯独召见了郭子仪,并吩咐说:“河东的战事,都依仗爱卿之力了……”郭子仪痛哭流涕,连声应允。
唐代宗即位后,对功高位重的郭子仪有些心存忌惮,加之朝臣挑拨离间,便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之职,派他去督造皇陵。后来,朝廷需要剿灭“安史之乱”残部,便召郭子仪回京,重新任命他为副元帅。郭子仪毫无怨言,立即赶赴沙场。不久,吐蕃叛乱,郭子仪接到平叛命令时,手中只有20多名骑兵。但他仍然立即驱兵赶往长安,一路上收集散兵4000余人,最终与各路兵马会合。郭子仪率兵打败吐蕃后,唐代宗不敢回长安,决定将洛阳作为国都。郭子仪便上疏说:“长安的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来被吐蕃侵犯,是因为军队不精,政务荒废。陛下若忧虑长安遭到掠夺后物资匮乏,只要组织重建,安抚百姓,训练军队,不出一个月就会有起色。”唐代宗看到郭子仪的上疏,感慨地说:“郭爱卿对国家一片公心,功在社稷,朕要及早回到长安。”唐代宗回京后,亲自下车扶起叩拜在地的郭子仪。其后,唐代宗又赐给郭子仪免死牌,并在凌烟阁为郭子仪画像,以表彰其功绩。
唐德宗更是尊郭子仪为“尚父”,礼敬有加。建中二年(781),85岁的郭子仪病逝,唐德宗废朝五日,悲痛哀悼,还亲自为他的遗体送行。
唐明皇幸蜀闻铃
唐将哥舒翰兵败灵宝后,潼关失守,长安告急。唐玄宗惊慌失措,急召朝臣议事。杨国忠因自领剑南节度使,率先提出幸蜀之策,玄宗予以采纳。六月十三日,玄宗携杨贵妃姐妹及皇子皇孙、杨国忠等皇亲国戚及亲信官员从延秋门出京奔蜀。而朝中百官皆不知皇帝已逃走。玄宗行至梓潼县20千米处时,在一个上亭铺古驿站停驻休息。夜半忽闻铃声叮当,唐玄宗以为追兵又至,大惊而起。后来发现是檐下铜铃在风中作响,才知是一场虚惊。玄宗出逃的狼狈之态,由此可见一斑。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
郭子仪深受皇帝倚重,却不为朝臣所忌,这是因为他为人仁厚,素来与人为善。与郭子仪齐名的将领李光弼曾经对郭子仪心有不服。“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要选一名将领出任河北节度使,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以为郭子仪有意让自己去送死,便愤愤地说:“我死后,请你不要加害我的家人可以吗?”郭子仪真诚地说:“我推举将军,完全是因为将军的才能。如今国难当头,我怎么会借此报私仇呢?”李光弼听后万分惭愧,便与郭子仪尽释前嫌。
唐代宗时,宦官鱼朝恩处处与郭子仪作对。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一同出游,郭子仪的家人都劝他不要去,郭子仪却说:“我是大唐臣子,如果他没有得到陛下的命令,怎么会加害我?如果他手握陛下的密令,我就更不能不去。”于是,他没带一兵一卒,孤身一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见到郭子仪惊讶地问:“你怎么就这么来了?”郭子仪便将有关鱼朝恩要加害自己的流言如实相告,并说自己不会相信这些。鱼朝恩流着泪说:“您如此相信我,真不愧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郭子仪的祖坟被盗,朝臣纷纷猜测是何人所为。然而,郭子仪却主动上表说:“臣常年率兵征战,杀戮了很多人的父兄。如今臣的祖坟被盗,是上天对臣的责罚啊!臣该好好反思自己的罪行。”满朝文武听后无不感佩郭子仪的气度和胸怀。
郭子仪不仅获得朝臣的称誉,还深受曾与之交战的敌兵的敬重。回纥人常称他为“郭令公”、“神人”;“安史之乱”的叛军部将也有很多听命于他,后来归降到他麾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