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一多
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一”通常指世界的根本、本原;“多”是与“一”相对的哲学范畴,通常指万物而言。“一”与“多”的问题,其讨论的是本体与现象的问题。从本体与现象的角度探讨一多问题始于三国时期的王弼。他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以寡统众”的形式,表述了他对“一”与“多”这对范畴的认识。他在《周易略例》中说:“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动之所以得咸远者,原必无二也。……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这里的至寡就是“一”,“众”就是“多”,只有“执一”才能“御”多。王弼的观点在宋明理学家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如二程就反复强调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理”,故“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朱熹发挥佛教“一即多,多即一”的思想,提出“理一分殊”说,认为“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同上),用一生多,多归一论证理本论。王夫之也十分强调“一以统万”,认为“一该万矣,万为一矣。”所以他说“一以统万,达天者也”,“天居一以统万,圣合万而皆一”。这是以道释一,以天释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