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理学诸派·百源学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理学·理学诸派·百源学派

以邵雍(1011—1077)为代表的学派。因邵雍在三十岁以前曾在河南共城“居苏门山百源之上”读书,后人以百源称其学派。这学派“独以图书象数之学显”(《宋元学案·百源学案》黄百家案语),又称象数学派,其学称先天象数学。由于这一派从先天象数探讨“物理性命之学”(《宋史·邵雍传》),在北宋理学中成为独具特色的“别为一家”(《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全祖望案语)。

学术思想上,邵雍以儒家经典《周易》为宗,兼采道家思想,援道入儒。

邵雍学说的主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先天象数学

先天象数学主要讲宇宙发生和运行。他的 “先天”说,是相对《周易·说卦》中八卦的方位和季节而言,《周易·说卦》 中有这样一段话: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图



这段的总意是讲八卦的方位和季节。由震始,创造万物,代表东方,季节为春。巽使万物齐一生长,位于东南方,相当春夏。离位正南,代表夏,君主南面称帝治天下就是据此卦,坤象征地,育万物,位于西南,时为夏秋。兑为秋收季节,位于西。乾位于西北方,阴阳交替,相当秋冬季节。坎为水,位正北,冬季,万物沉寂。艮位于东北,相当冬春季节,万物将重新开始。邵雍据此绘制 《后天八卦图》如上。

上图邵雍名之为《后天八卦图》,又名《文王八卦图》,此图依方位和季节,顺时针方向排列,是有了天地之后,体现、流行和应用。

他认为在未有天地之先就存在一原理,这一原理他用图式表现出来,名《先天八卦次序图》,称伏羲传下来的,故又称《伏羲八卦图》。实际上是根据《周易·说卦》这样一段话:“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是故,易逆数也。”邵雍在绘制 《先天八卦图》时,也糅合陈抟《先天图》。



先天八卦次序图



上图是先天学之一重要图。主要是说明宇宙的发生次序。邵雍在《观物内篇》中解释宇宙发生过程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静之太者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这段话意思是: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天分阴阳,地分柔刚,阴阳又分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即为日、月、星、辰,此为天之四象。刚柔又分太柔、太刚、少柔、少刚,即水、火、土、石,此为地之四体,由四象而有寒、暑、昼、夜之变,由“四体而有雨、水、露、雷之化。八卦错综变化,世界万事万物尽在其中。“太极”、“阴阳”、“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 “象”。由 “太极”一至八卦以至六十四卦与之相适应是“数”,宇宙发生过程就是象、数的演化过程。

邵雍这种象数学,以二、四、八、十六、六十四为基本数,被程颐称为 “加一倍法”。

邵雍的“太极”与周敦颐的“太极”有所不同,周敦颐讲“太极动而生阳”,邵雍则讲“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观物外篇》)。神是无形无踪的,数是抽象的概念,象是可见的影子,器才是具体事物。即是说物质是抽象概念所生。他又讲不动的太极生二,二指阴阳,即有了阴阳对立才 “神”,此“神”即有变化的动力。这种变化动力的“神”究竟是什么?有时他也讲神“乘气而变化”(同上),承认运动变化不离物质。但他有时又把这种“神”与人的精神混为一谈,说“人之神则天地之神”(同上)。又讲太极是心、是道、是一,心在天地之先。是“生万物之本” (同上),物质终归于精神。

先天学另一重要图是《伏羲八卦方位图》,主要是讲宇宙的运转,据此图可以推知宇宙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人事。

伏羲八卦方位:相对两卦,阴阳爻相反是错卦,序数的和都是“九”。将其重叠而成六十四卦。按邵雍的解释,图顺天左旋,从四至一,即从震卦起,经过离、兑卦至乾卦,是已生之卦,即代表过去,若向右旋,自五至八即从巽卦经过坎、艮卦至坤卦,皆未生之卦。由一至四,反时针方向,顺序为乾、兑、离、震,由五至八,顺时针方向,顺序为巽、坎、艮、坤。了解过去,按发展顺序往后顺推,所以说“顺”。判断未来,由已知逆测未知,向前推算,故说“逆”。邵雍说:“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亦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 ( 《观物外篇》)



② “元、会、运、世”和“皇、帝、王、伯”论

邵雍天地之变分为“元、会、运、世”四个阶段。这是邵雍以先天象数学观察宇宙发展的结论; “皇、帝、王、伯”论则是人事之变,体现其人类历史观。

元、会、运、世是说明“天地始终”的。他以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辰,一时辰三十分为数目,构设了一个世界历年表。天地自始至终为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共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宇宙以元为一个历史周期。周而复世,循环不已,他以十二会中子、丑、寅为头三会,称之为开物阶段。“天开于子,地辟为丑,人生于寅。”子会有了天,丑会有了地,寅会有了人。寅以下的七会比之为历来的朝代,到第六会巳会,正如一日之中的巳时,人、物发展到极盛的状态,相当唐尧时代,夏、商、周、秦至宋代安排在第七会午会,从第七会开始,由盛转衰,第八会以后逐渐衰落,到十一会戌会,万物归于灭绝。到了十二会亥会,一元完成,宇宙由开物到闭物,由始至终,由生至灭。

邵雍又称人类历史有皇、帝、王、伯四个阶段:三皇阶段,特点是“以道化民”,“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观物内篇》)五帝的特点是“以德教民”。“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三王的特点是“以功劝民”。“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五伯的特点是“以力率民”,“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之以利不以义,然后谓之争”(同上)。三皇、五帝之世是人类历史上盛世,汉晋以后都只是霸权,一代不如一代,盛世一去不复返了。历史是退化的,人类是走向衰落的。不难看出他是以儒家义利之辨来观察历史的。

③ “以物观物”论

这是邵雍的认识论。何谓“以物观物”?邵雍回答说: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 《观物内篇》)



说真知就是穷理、尽性、至命,这是据《周易·说卦》的发挥。在认识方法和途径方面,他主张不用眼看,即不依靠感官,也不能完全依靠思维器官“心”,感官和思维都不能尽事物的真象,不能得到真知,而是要“观之以理”。所谓“观之以理”,是先得到物之“理”,然后据此 “理”来观察万物。要先得到此“理”,就要“穷”。如何“穷”法?邵雍提出了 “反观”法:“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同上)这是发挥《庄子·天道》中“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只有做到“心静”,才能“反观”,通过心静反观,就能认识人心中之理、性、命,从而得到万物的理、性、命的真知。

邵雍不主张以目观物和不完全以心观物,其出发点似是为避免主观性,重视客观性,然强调的却是超越感觉的认识。

从上述邵雍思想可以看到,其先天象数学无疑纯属主观虚构,并具有浓厚神秘色彩。他还把人有四肢与天有四时,地有四方联系起来,说“以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地”(《观物外篇》),为后世算命看相提供了理论根据。然而,他的学说在复兴儒学中亦有其贡献,他的先天象数学是以《周易》为星,兼取道家,他的历史观虽为退化论,却贯穿了儒家义利观。他的宇宙发生论包含一些科学资料和有价值的猜测,如八卦、六十卦相生和排列次序,包含有数学上重复排列问题和二进位制思想的萌芽。他还为划分一年二十四节气提供了原理。邵雍之学,主要传人有邵雍弟邵睦、子邵伯温、门人王预、牛师德、牛思纯父子,朱熹学生蔡元定亦精易象数学。对陆九渊心学亦有一定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