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学·孙子兵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孙武与孙膑的世系及生平事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孙子兵学·孙子兵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孙武与孙膑的世系及生平事迹

1.关于孙武

孙武,亦称孙子,是《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代人;孙膑是《孙膑兵法》的作者,战国时代人。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孙,二人相距约160多年。宋朝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对孙武与孙膑的世系有详细的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孙氏出自姬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学术界对于孙武的世系与生平并无异议。田完即陈完,原是陈厉公之子。公元前672年因避祸逃到齐国,改姓田氏。其后世子孙在齐国位居重臣。孙武出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不宜晚于齐景公对其祖父孙书封邑赐姓(公元前523年齐国伐莒)之后。孙武因齐国田氏、鲍氏、高氏、栾氏四姓之乱逃奔吴国。在姑苏(今苏州市)附近隐居。公元前512年经伍员推荐,孙武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斩美姬,任将军,经国治军,吴国很快富强起来。公元前506年,孙武协助吴王阖闾大举攻楚,攻下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取得了“以三万破楚二十万”(刘向《新序》)的胜利。其后,事迹便无具体历史记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吴国“北威齐晋”,“孙子与有力焉”。这与《吕氏春秋·简选》称,吴王阖闾曾“北迫齐晋,令行中国”相类似。《史记·伍子胥列传》又指出:“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至于孙武何年、何地、因何而终,更是悬案。《汉书·刑法志》云: “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颜师古注,“孙”即孙武。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则称,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曲品校录·能品哭吴》亦云:“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孙武究竟是被冤杀还是功成身退、终老天年,已无从考证。《越绝书·记吴地传》载:今江苏吴县“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据此,则孙武死于吴国。

关于孙武的生平事迹,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上是否确有孙武其人。关于孙武其人,《春秋左传》虽无记载,但战国、秦汉直至隋唐,无人怀疑。宋代刮起一股疑古之风,个别学者对历史上是否确有孙武其人产生怀疑。南宋叶适认为,“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因此断定“凡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相标指,非事实”(《习学记言·孙子》)。南宋陈振孙也认为“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也”(《直斋书录解题》)。

宋人这一怀疑,明代无人响应,但清代以后却有人附和。清代全祖望说:“水心(叶适)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事其书皆纵横家所伪为者,可补《七略》之遗,破千古之惑。”(《鲒埼亭集·孙武子论》)姚际恒亦云:“然则孙武者,其有耶?其无耶?……其书自为邪?抑其后之徒为之耶?皆不可得而知也。”(《古今伪书考》)近人金德建断言“所谓孙武,全为伪托之说”(《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齐思和认为“孙武实未必有其人”(《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则又认为“孙武与孙膑,毕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孙子辨》,收入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内)。但南宋以来的这些对是否确有孙武其人的怀疑,因证据不足,因而未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二是孙武的故里问题。学术界争议的核心是“乐安”的地望,但也旁及对“故里”一词的理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均载孙书食采乐安,因而多数学者认为以其食邑之地为故里较为合理。但齐国都城在临淄,作为命卿的孙书及其族人自不能居于齐都之外。因此,一些学者主张以临淄为孙武的故里。

据吴如嵩主编的《孙子兵法辞典》(白山出版社1993年版)介绍,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①惠民说。最早提出此说者为李浴日。郭化若、吴如嵩、陈秉才、霍印章等对此说有系统阐述。此说认为,研究孙武故里,必须与谱牒学结合。孙武生活于春秋末期,死后千余年未详其里籍。后因公私谱牒纷呈于世,至唐人孙逖《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始载孙氏祖籍为“故属乐安”,继而为《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肯定。由于唐人揭开了孙武故里之谜,所以唐代才改棣州为乐安郡,并开始以 “乐安男”、“乐安子”、“乐安侯”、“乐安公”作为孙武后裔的封号。唐代乐安郡治厌次,新莽时称乐安亭,在今惠民县境;而乐安亭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恰与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相合,故孙武故里应为今惠民县。②博兴说。持此说的主要为舒荣先、牛万政等。他们认为,西汉是最早设置乐安县的朝代。其所置之乐安县,与《新唐书》、《古今姓氏辨证》中提及之齐乐安,具有因袭关系,两者在同一地理位置——今山东博兴县。根据是:孙武先祖因功受封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乐安当为齐之一邑;春秋末,齐已有县的组织,乐安由封邑制推进到郡县制系历史必然;汉承秦制,齐乐安→秦乐安→汉乐安,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沿革推断;今之博兴县境内,仍有乐安故城遗址,所以,博兴当为孙武故里。③广饶说。此说较为后起。持此说的主要有周维衍、郭光、骆承烈、苏明政等。此说认为,孙书“食采”之乐安应为一广阔地面,而根据《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左传》杜预注和《水经注》的有关记载,乐安的地面主体应在今山东广饶县。另外,自汉以来,乐安县(郡、国)治所游移变化,唯广饶县境有郡又有县,且历时千年之久,这与先秦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有关。一些学者认为,广饶县花官乡草桥村之古城遗址,可以初步认定为先秦齐国乐安故城的遗址。④莒邑说。此说为刘蔚华所创,亦较后起。此说认为,据《左传》记载,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陈桓子在与鲍氏击灭栾、高氏后,曾“请老于莒”,这说明莒不仅是他的封邑,而且是他可以居家养老的封邑,因而应视为他的故里。而此时,孙武已是少年,故莒也应是他的故里。另据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景公放庆氏党羽卢蒲癸于齐之“北竟(境)”和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齐侯田于莒,卢蒲嫳见”的记载可知,莒邑在齐之北境,地望大体在今临淄以北,博兴、桓台以东,寿光以西,其中心区域当在今之广饶县境。⑤临淄说。临淄系齐之都城,孙武先祖又均系齐之贵族,所以,故里应为临淄。

2.关于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及《战国策》等均有记载说,孙膑早年曾与庞涓学道深山,以鬼谷子为师。学成之后,庞涓出任当时称霸中原的魏国将军,但他自知才略不及孙膑,便用计把孙膑诳到魏国,施以酷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为了报仇雪恨,暗自请求齐国使者把他载回故乡齐国,齐威王任为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兵八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邯郸告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方针。庞涓撤围邯郸回师自救,齐军主力预伏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重创魏军。这就是著名的齐魏桂陵之战。

公元前340年,齐魏又发生马陵(今山东郯城县境)之战。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田忌、孙膑再次直趋大梁。庞涓以为孙膑又是围魏救赵的故伎重演,便撤回攻韩之兵迎击齐军,寻求决战。孙膑抓住庞涓复仇心切、轻视齐军的弱点,制定了减灶退兵、设伏聚歼的作战方案,引诱庞涓进至马陵狭谷。孙膑命人在一棵大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庞涓率军行至马陵,已是夜暮时分,隐约看见树上有字,便命人点火照明。此时,齐军万箭齐发,全歼魏军。桂陵、马陵之战后,魏国的霸主地位衰落,齐国日益强大,孙膑也从此名扬天下。

孙膑的生平事迹虽较孙武要详明一些,但是需要考辨的问题也不少,如桂陵、马陵的地望究在今天何处,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共识。目前,争论较多的则是孙膑的故里问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距孙武“百余岁”,则前引《新唐书》所述孙武乃孙膑祖父之说,按照常情,似不合理。

《史记》所说“膑生阿、鄄之间”,仅指出一个大体范围。阿即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鄄即今山东鄄城北,两地相距百余里。而《吕氏春秋·不二》东汉高诱注云:“孙膑,楚人,为齐臣。”又东汉王符《潜夫论·贤难》亦云:“孙膑修能于楚。”则认为孙膑出生于楚国,以后才到齐国。学术界大多赞同《史记》的意见,孙膑当是齐国人。至于出生于齐国何处,也即是其故里在何处,目前有不同意见。

目前,今山东鄄城说,影响颇大。主要论据反映在孙世民 《全国孙氏族谱暨孙膑故里论证会纪要》(收入《孙膑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文中。鄄城说的重要依据是《孙氏族谱》。但是,刘心健却不同意鄄城说,他的《孙膑故里鄄城说质疑》(《孙子学刊》1993年2期)一文认为,孙世民所据三种《孙氏族谱》,均有近人作伪痕迹,都是赝品无疑。总之,关于孙膑故里问题目前还做不出结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