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百科全书”—敦煌遗书·罕见的敦煌医学文献
敦煌遗书中有许多珍贵的医药文献,如古本草、医经、医方等残卷,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整理,可以丰富祖国的医学宝库,填补一些领域的空白。
(1) 古本草残卷
《本草学》是古代药物学,最早的本草书为《神农本草经》三卷和《本草集注》七卷,宋代以后均佚,敦煌遗书发现之前,六朝及唐本草实属罕见。据目前研究,敦煌遗书中有六种古本草残卷,重要的有三种,即梁陶弘景《本草集注》,唐李、苏敬《新修本草》,唐孟诜《食疗本草》。《本草集注》是梁以前本草学总集,有“本草正典”之称,敦煌本《本草集注》原卷被桔瑞超于1914年从敦煌劫往日本,敦煌残卷为其首卷,此卷前佚数行,后均完好,卷后题“本草集注第一,序录,华阳陶陶居撰”。书题后又有“开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迟卢麟于都写本草一卷,辰时写了记”的题记,可知为开元写本。
孟诜《食疗本草》三卷,原书久佚,《证类本草》中有部分保存,《本草纲目》引药十七种,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食品疗法专著。敦煌本《食疗本草》前残后缺,经考证为《食疗本草》残卷,共载药二十六种,每药都记载有主治、配方、服法,后面还附有食忌、采集时间、炮制方法等,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在使用。
《新修本草》是唐显庆四年(659)由国家颁布的我国第一部药典,收药八百四十四种,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早将近九百年,《新唐书·艺文志》与《旧唐书·经籍志》均有著录,但久佚。日本尚存十余卷(卷三至五,卷十二至十五,十七至二十)。敦煌本《新修本草》据王重民先生考证为卷十、卷十七和十九两个残段,其中卷十残卷存药物三十种,可补日本传本所缺。敦煌本《新修本草》书有“乾封二年”字样,说明该书距颁发仅8年时间。
(2) 医经残卷
敦煌遗书中的医经残卷有十多种,主要有《内经》《伤寒论》《五脏论》《新集备急灸经》以及《脉经》的片断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汉代问世以来,历经战乱散佚,晋王叔和曾对该书进行整理,经过宋朝林亿等人整理,分编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三书。金人成无己首次为《伤寒论》系统作注,成为《注解伤寒论》。宋本已散佚,现存是明清刻本。今敦煌本《伤寒论》是宋代编次整理前的《伤寒论》写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伤寒论》原卷抄写本,可用来校勘今本《金匮玉函经》《伤寒论》《注解伤寒论》。
敦煌所出《五脏论》残卷系墨书抄写,共八十三行,约一千四百四十余字,卷首有书题“《五脏论》一卷,张仲景撰”。主要内容是论述五脏与五官五体、人与自然相应、药性歌赋及鉴定炮制要点,是一本学医的基础读物。文中提到葛洪、陶弘景、徐之才等东晋和南朝的一些医家及其著作,但未提到孙思邈和《千金方》,据此学者研究认为,残卷可能是隋或初唐时的著作,托名张仲景以自重。敦煌本《五脏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写本,是我国珍贵的中医药学文献。
敦煌遗书中也有许多珍贵的医方残卷,目前所知约有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治疗,有的医方对药物的组成、炮制、服法和禁忌等都有详细的叙述,并在现代医学中仍能发挥作用。如题为“天宝七载正月十三日”的《染须及发方法医方》约有一百多字,对药物和医染方法都有明确记载,说明用针砂、矾石、没石子等炮制的药方,可以将白须、白发染为黑色,药方中还提到四种医染过程,程序复杂,染治后,头发“得三载大黑效”。这个中医医方说明早在唐代,我国就已经能医治白发病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