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本草纲目》之前的中药学·中药学的发展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药学·《本草纲目》之前的中药学·中药学的发展

宋元时期,从官方到个人,对药物的文献整理、实物调查、临床应用,以及药物的辨认、采集、栽培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1)官方修订本草书籍:宋代官方连续三次重修本草。如于974年撰《开宝本草》,载药九百八十三种。1061年刊行《嘉祐本草》,载药一千零八十二种。同年,还编成了《图经本草》,载药七百八十种。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图经本草》。那时官方吸收了唐代修本草与药图配合的经验。由于药物品种愈来愈多,以致真伪难辨,名实不符,品类混淆。在这种情况下,旧的图经已经不符需要。嘉祐三年(1058),政府向全国征集各州郡所产药物标本和图形,并要注明开花结果、收集季节及功用等。至于进口药材,需查询有关单位和商人,辨清来源,精选样品,送到京城开封。这次集中了全国一百五十多个州郡的标本和药图,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药物普查,为世界药学史上的创举。此书在六百三十五种药名下绘制了九百三十三幅药图,对以后的药图绘制有很大影响。

(2)私人撰著的本草书籍:当时各家著作甚多。最著名的是唐慎微于十一世纪末撰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每个药物都有附图。在药物主治方面,具有阐述及考证。每药还附有制法,为后世提供了炮制材料。此书还收入单方验方三千余首,方论一千余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医疗经验。有人认为此书为宋代本草学的最高成就,极受人们重视。官方曾几次修订后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全国。李时珍在撰《本草纲目》时即以此为蓝本,并给予“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的良好评价。

除《证类本草》外,还有三部本草书的学术价值也很高。一为寇宗奭于1116年所撰的《本草衍义》。这是一本论述药理、药性的专著。寇氏认为医生处方,必须了解药理、药性,因而此书重点论述各药的药性、药理、药物鉴别及临床应用。另一本是金代张元素撰的《珍珠囊》。此书论述了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并将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的理论,作为在临床使用药物时的基本理论及原则。李时珍对他的评价极高,称之为“大扬医理,灵素以下,一人而已”。第三部是元代忽思慧于1330年著的《饮膳正要》。此书专论食物的性味主治,从健康人的饮食标准立论,具有营养学的意义。书中还有若干饮食卫生的叙述,如晚间不可多食、食后要以温水漱口、睡前刷牙比早上刷牙更好等。因此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食疗及饮食卫生的专书,同时又是一部菜谱。

在宋金元时代,国家和个人编著了许多方剂书籍,对于满足临床需要和促进医学发展,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官方出版的著名方书有:①《太平圣惠方》:王怀隐等撰于982年。全书一百卷,分一千六百七十门,载方一万六千八百三十四首,广泛收集宋以前方书及民间验方。内容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因、病机等均有论述。强调先诊断疾病的轻重、病位的浅深,辨明表里虚实,然后选方用药,是一本理法方药体系完整的方书,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等撰于1110年。当时的书名是《和剂局方》,共五卷,载方二百九十七首。1151年经校订后,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此书中的一些方剂如治疗咳嗽的华盖散、治疗感冒及胃肠道不适的藿香正气散、退热的紫雪散、急救的苏合香丸等,至今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③《圣济总录》:曹孝忠等编成于1117年。全书共二百卷,收方近二万首,几乎包括前代和当时的全部方书。个人编著较有名的有托名苏轼的《苏沈良方》、许叔微的 《普济本事方》和陈言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都有各自的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