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驰名世界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风味的粤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岭南文化·驰名世界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风味的粤菜

(1) 粤菜的风味与魅力

粤菜是岭南食文化的精华和结晶。所谓粤菜,就是广东地方风味菜系,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又以广州风味为代表。因而有“食在广州”的美誉。

秦汉时期,古南越族人的食文化仍较为原始粗放,但已具有明显的地区风味。当时岭南人所视为食之珍品的蛇、虫、鼠类及河海水产动植物,已为中原人所惊诧莫名,难以接受。自两晋南朝第一次移民高潮发生以来,岭南与中原汉人在“民以食为天”的人生第一大事上,产生了一次南北大碰撞与大交流、大融合;对海外贸易和交往的日渐繁荣,又使岭南的食文化获得吸收海外不同食法的机会。到宋代,岭南食文化中“杂食”的特征已相当明显。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便注意到:粤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现象。

明清时期,是岭南饮食文化日渐成熟的时期,更是粤菜中的广州风味开始蜚声中外的时期。粤菜因而能成为与鲁、扬、川菜同列为全国四大菜系的著名菜系。这应得益于广州商业的极度繁荣兴旺。南北中外商贸活动及人际交往的频繁,不仅使广州地区造就了饮食业的广大市场,也促进了广东饮食业迅速形成集南北风味于一体,熔中西烹饪技艺于一炉的博杂新奇精致的独特风格。商业性的竞争,更使饮食业不断争奇斗胜,创新开拓,品尝粤菜已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口腹享受,而且化为一种美食艺术的享受,故使粤菜在四大菜系中脱颖而出,自清中叶以后,名扬海内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粤菜主要还仅是广州风味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率先成为排头兵和试验场,市场经济迅速发育,为粤菜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潮州菜、东江(客家)菜相继崛起,与广州菜三足鼎立、各领风骚,使粤菜的魅力更强,声誉更显著,粤菜馆几乎遍布于全国东南西北中及世界各地。

粤菜讲究以清、脆、鲜、嫩为主,却又能臻于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的化境。粤菜还注重营养,追求食疗效果,注重夏秋清淡,冬春浓郁,或清或补,应节适时。粤菜广纳众长,兼容中西,品种多样,制做精巧,厨艺一流,追求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效果。这一切,正是粤菜的独特风味和魅力所在。

(2) 古已有之的吃蛇嗜好

吃蛇,是古岭南越族的嗜好。东汉杨孚所著《异物志》说:“蚺(蟒)为大蛇,既洪(大)且长,彩色驳荤,其文(纹)锦章,食豕吞鹿,腴成养创。享宾嘉宴,是豆是。”说的就是南越族人以蟒为佳肴,宴请嘉宾的情景。南越族人在两汉以后,虽日渐与汉族融合,到宋代已完全汉化,但汉化了的岭南人却把吃蛇的嗜好世代传承下来了。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广南食蛇,市中鬻蛇羹。”可见岭南人吃蛇的烹饪技术,在不断提高,早在南宋以前,便已懂得制作蛇羹,供市上食肆买卖了。对于岭南人的吃蛇,中原人历来都是不以为然,难以接受的。两汉刘安《淮南子》就说:“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中原)人得而弃之无用。”韩愈被贬潮州时曾勉强随俗吃蛇,便感到“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骍”,简直无法忍受。只有旷达的苏轼,还可勉强接受,他在一首诗中吟道:“平生嗜羊炙,况味肯轻饱。烹蛇啖蛙蛤,颇讶能稍稍。”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人对吃蛇仍抱拒斥态度。但岭南人是很少有不敢吃蛇的,而且还在长期的吃蛇实践中,创制了各种复杂而精美的蛇菜。进而又发现了蛇的药用价值。岭南人至今仍嗜于吃蛇,不仅因为蛇肉鲜美,而且还因为相信吃蛇是一种高效的食疗。岭南人还发现毒蛇的药用价值高于无毒蛇,用几种毒蛇共同烹制的蛇羹,有驱风湿、强筋健骨的疗效;蛇胆、蛇血也可以用酒冲服,岭南人多数喝得津津有味,连眉头也不皱一下。

蛇的烹制方法多种多样,炒、爆、油泅、制羹、熬汤……,难以细数。以蛇羹为例,便有三蛇羹,即用金环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一起烹制的。五蛇羹则除上述三种蛇外,再加上银环蛇和三索线。这五种蛇都是剧毒蛇,但人们都知道蛇的毒液只藏在牙齿的毒囊里,而且是名贵的药品制剂原料,事先已被小心取出收集起来。因此,人们尽可放心地一饱口福,绝对不会中毒的。

蛇菜中最著名的,是用鸡、猫、“三蛇”一起制成的“龙虎凤大会”,简称“龙虎斗”。这种名菜,不仅鲜美异常,营养丰富,而且驱风祛湿,强身健体。若加上菊花和柠檬汁,便成为“菊花龙虎斗”,吃起来带有阵阵菊花、柠檬的微香,更令人食欲大振。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桨栏路的“蛇王满”蛇餐馆,是一间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店,现已发展成为一间颇具现代气派的蛇餐馆,可制作出三十多种不同的精美蛇菜。除传统的“三蛇羹”、“五蛇羹”、“龙虎斗”之外,又创制了鲍鱼、鱼翅、水鱼、海狗与各种蛇配制的各种高档名贵蛇菜。“蛇王满”蛇餐馆因而也名气越来越大。自80年代中后期,影响所及,连向来厌恶蛇的北方人也都禁不住要去尝一尝这传统的岭南美食了。不少海外华人和各国游客,也被吸引而来,更使蛇餐在岭南大地蔚为奇观。

(3) 无鸡不成宴

岭南人的家宴,多以鸡为主,所谓“无鸡不成宴”。有客人来吃饭,必定杀鸡款待。如席上无鸡,就是对客人失敬,生怕客人责怪为“孤寒”(悭吝)。这种习俗,遍及岭南各地,可能与古越人以鸡卜的古俗有关。

事实上,岭南人一向认为鸡有着一种特别隆重的意义。不但待客用鸡,年节用鸡,而且婚丧嫁娶、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也用鸡。广东名菜白切鸡,就可能与祭祀有关。一般人家举行祭祀,用不起牛羊等大牲,于是改为用鸡、猪(肉)、鱼。祭祀用鸡,一要整只,二要煮熟。待祭祀完毕,天地鬼神祖先享用过后,便将整只熟鸡斩成小块,以姜葱丝、滚油、淮盐作调料烹制,味既鲜美爽滑,又能基本上保持鸡肉原味,确是鸡菜中的上品。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便称赞岭南白切鸡“自是大羹元酒之味”,列为鸡菜十款之首。

岭南人深喜白切鸡,且在切成小块时,也有一定规矩:鸡头、鸡屁股要保持完整,置于盘子的两端,仍如整鸡的头和尾。两只鸡腿也保持完整,放于盘子的两边。开席时,先把鸡头献给长者,鸡屁股献给老人(因屁股多肥软之肉,基本无骨,适于牙齿不好的老人),鸡腿则留给孩子。颇有敬老爱幼的含义。

岭南鸡菜丰富多样,风味各异。老字号的著名饭店都有自己独创的名牌鸡菜。仅在广州,便有广州酒家的文昌鸡,大同酒家的脆皮鸡,沣溪酒家的香汁鸡,东江饭店的盐焗鸡,周生记的太爷鸡等等。其余岭南各地,也有富于地方风味,远近驰名的鸡菜。如佛山柱侯鸡,汕头豆酱鸡,湛江记鸡,海南椰奶鸡等等,无不精美可口,充分体现了岭南鸡菜的地方风味。

单从鸡菜的多样性,即可知“食在广州”之美誉并非徒有虚名。据1956年举办的“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提供的数字,以鸡为主料的菜式,竟达210款之多,真可谓蔚为大观了。

(4) 冬令美食狗肉

岭南人以狗肉为美食,由来已久。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广州时序》说:“夏至磔犬御蛊毒。”清雍正《广东通志》也说:“夏至日擘荔荐祖考,磔犬以辟阴气。”由于岭南春夏之交是地方性流行病的高发期,而又正逢农事大忙的节气,人病倒便要耽误农事。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岭南人发现,夏至时期吃狗肉,大有好处,既可御蛊解瘴,又可增强体力,以应付沉重的农事,于是在春夏至夏至一段时期,几乎家家都杀犬吃肉了。但不知何时起,岭南人吃狗肉的时令,却从夏至改为冬令了。也许是岭南开发日久后,瘴疠的威胁已经解除,而狗肉属热性大补之食,吃后全身发热,大热天吃狗肉,更会燥热难受,而在冬季气候清凉时吃狗肉,正好御寒进补的缘故吧。

岭南人至今普遍喜欢在冬令吃狗肉,并美其名为“香肉”。民谚说:“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狗肉浓郁的香气,竟连脱尽凡心的神仙也难抵诱惑站立不稳,想一尝狗肉的美味了。

在广州及大小城镇,每到冬令,便可见到一些街头食肆或摊档,高悬着“香肉”的招儿,广州方言区的一些食肆,更悬着“三六肉”(广州方音九狗同音)的幌子,以招徕食客。广东人自然一看便明;刚到广东的外省人,虽不明其义,但浓郁的香气洋溢空中,大概也能猜到是狗肉了。

岭南人制作狗肉,有传统而巧妙的方法,能使狗肉的异香充溢空间。因而只要有一户人家在焖狗肉。便能使方圆一里之内的邻居为之食指大动。

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一句关于焖狗肉用料的谚语:“陈皮、老姜、禾桿草,广东家传老三宝。”这是广州地区焖狗肉的三种基本用料。禾桿草(稻草)用来烧去已拔掉毛的狗身上留存的软茸毛,并使狗皮烤至焦黄,然后洗净斩成方寸大小的肉块,放在烧热的油锅内爆炒约三分钟,加上老姜、陈皮,一同置于瓦锅内,用文火烧至烂熟,即可上席。这种食法,最能体味出狗肉的异香美味。广州人向来把焖狗肉、炖蛇羹、焗禾花雀,称为粤菜“三绝”,可见其特色的确不同凡响。

除焖狗肉外,各地也还有多种不同的习惯、吃法。潮州人过去喜吃“全狗席”,湛江及粤西一带,人们喜吃白斩熟狗肉。至今冬令时节,每当入夜,街边小食摊上,依然按传统做法,将一双双光滑洁白油润的熟肥狗,象拜神般地四脚趴放在摊桌上,供食客任意挑选;粤北人爱吃腊狗头。在冬天时,各店铺都在显眼处,将一个个精制的腊狗头高高挂着,构成街市一大景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火锅风行一时,狗肉火锅也随时而兴,遍及岭南城乡,成为颇具现代饮食潮流的狗肉新吃法。

(5) 讲求营养与食疗效果

岭南人对于吃,不仅求可口裹腹,而且极讲究食物的营养和食疗效果。其中最能体现这种特色的,莫过于品种繁多,营养与食疗效果显著的粥品与汤水。

岭南的粥,主要是大米稀饭。然而这大米稀饭却大有讲究,可称得上岭南饮食文化的一绝,不仅品种最多,冠于全国,而且营养最丰富,食疗效果最好。

从品种来说,有状元及第粥(即以新鲜精猪肉、猪肝、猪十二指肠切好,加上调味配料放于熬好的大米白粥中制成的粥品)、艇仔粥、皮蛋瘦肉粥、牛肉粥、鱼片粥、鸡粥、牛杂粥、猪红粥(猪血粥),柴鱼花生粥、猪腰瘦肉粥、猪肝粥、八宝粥、白果腐竹粥、去湿粥、糯米麦粥、绿豆粥、红豆粥、各种蔬菜粥、明火白粥……,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据说总数达八九十种之多。而且大都选料精细,制作极费工夫,务求既美味可口,又具营养食疗之效。

寻常人家常吃的白粥,有这样的做法,用大米加上适量腐竹,用文火熬至糜烂,米水交融,呈乳白色,状如牛奶,故又有牛奶白粥之称,整个过程需花费一小时以上。这种白粥香润甘甜,有清热祛湿、治脾虚溏泻、消滞去腻的疗效。再如岭南妇孺皆知的降火粥,有清热降火、去湿解毒,健脾醒胃的疗效;去湿粥则最宜湿重涩热等因潮湿酷热天气而引起的不适等等,这些都是岭南人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已为现代医学、尤其是中医辩证原理所证实了的“食粥”之道。

岭南的汤水也异于全国各地的汤菜,无论是用料、烧制过程、所费时间,都有自己的传统方法和程式。饮汤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营养和食疗。汤的品种也和粥一样繁多丰富,如猪骨汤、猪肺汤、猪肉汤、猪脚汤、鸡汤、牛肉汤、牛骨汤、鹌鹑汤……等等,难以一一列举。无论是什么汤,都用文火慢熬二三小时以上,有的甚至熬足七八个小时,务使汤料的精华融于汤水中,以收营养食疗之效。人们习惯上称这种做法为“煲汤”,以区别于一般将用料与水合一烧至滚热,只需十多分钟便可现喝的“滚汤”。

一般人家,每隔三五天,便要煲一次汤,以供全家吃饭时喝。人们认为,生活在岭南,缺少汤水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什么季节煲什么汤,也颇有讲究。一般夏天多以清中带补为主。如白菜干煲猪肺,可清热润肺,滋补理中,祛痰除咳。又如到中药店去买一份称之为“清补凉”的汤料,和猪骨、半肥瘦猪肉一起煲的“清补凉猪骨猪肉汤,清中带补,凉而不虚,又富钙质,兼具食疗与营养之效。这类汤水,是因夏天炎热汗多,体力消耗多而设计的。冬天多以滋补为主,如牛骨汤、牛腩汤、鸡汤、羊肉汤等,配料也多为滋补营养的蔬类或中药,如人参鸡汤、花旗参(洋参)鸡汤、莲藕猪骨汤、薯仔(土豆)羊肉或牛肉汤等等。

喝汤一般是饭前一小碗,以“开胃”增加食欲,饭后再喝一小碗,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以适量为度。除喝汤外,经熬汤后的肉类等汤料,还可作为下饭菜,一点也不会浪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