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摇篮·商王朝发祥于中州大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州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摇篮·商王朝发祥于中州大地

(1) 商王朝活动的范围在中州。关于商族的起源,学术界有西方说,北方部,东方说几种。西方说,是历史上传统的说法。《史记·殷本纪》说契“封于商”。《集解》引郑玄曰:“商国在太华之阳。”皇甫谧曰:“今上洛商是也。”又《正义》引《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所封也。”均认为商之先祖居今陕西境内。金景芳先生主北方说。他认为“昭明居砥石”(《荀子·成相》)的“砥石”在辽水发源处,即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腾旗的白岔山。也有人认为商先源于幽燕之地,红山文化即商先遗迹。东方说是王国维先生首倡的。他认为商丘“确为昭明、相土之故地。”(《观堂集林·说商》)商是起源于东方的民族。徐中舒、郭沫若、丁山先生从其说,认为商先祖曾居于山东一带,逐渐向西发展,灭夏,建立商王朝。目前,学术界多数人接受这一观点,认为商族发祥于东方,是以燕子为图腾的民族。

商族自始祖契到成汤建国曾经有八次迁都,实际上是八次大规模的部落迁徙。《尚书·书序》云:“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这“八迁”地点各至何处,史籍均语焉不详。清代学者梁玉绳与近人王国维先生为考证“八迁”地名作了大量工作。梁玉绳《史记志疑》云:“而所云八迁者,《本纪》肯言汤一迁,余皆不载。……《荀子·成相》曰:‘昭明居砥石,迁于商,’《左传》:‘相土居商丘,’是三迁也。《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帝孔甲九年,殷侯复归商丘,’是五迁。《路史·国名纪》云:‘上甲居邺,’是六迁也。而《水经注》十九又引《世本》云:‘契居蕃,’是七迁也。并汤为八。”梁玉绳所考证出的八迁地点是:砥石、商、商丘、殷、商丘、邺、蕃、亳。

王国维先生撰有《说自契至成汤八迁》一文,所考证的地点是:蕃、砥石、商、商丘、相土之东都、殷、亳。将梁玉绳考订之“上甲居邺”去掉,认为“邺即殷也,”而补入“相土之东都”。此外,两家所说基本一致。王国维在考证了八迁的地点以后说:“虽上古之事,若存若亡,《世本》、《纪年》亦未可尽信,然要不为古之经说也。”认为关于“八迁”地点的史料不全可信,故不能十分肯定,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这是比较严谨的态度。商先祖“八迁”地点虽不完全可信,但“八迁”中之商丘、殷、亳皆在中州。可见中州是商先祖活动的主要地区。

成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人们仍然选择较易取得生活资料的地点居处谋生。成汤建国后,商朝又有五次迁都过程,即所谓“前八后五,不常厥土。”成汤建国居亳,“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史记·殷本纪》)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成汤居亳。亳,史载有三亳,即在今河南偃师的西亳,在今商丘东南谷熟集的南亳,在今山东曹县的北亳。成汤居亳,可能先居南亳和北亳,以后又迁到郑州之西的西亳,三地皆叫亳地。“仲丁迁隞”之“隞”,《水经注》《括地志》等书都认为是秦汉时的敖仓城,即今河南荥阳县的敖山。河亶甲所迁的“相”城,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祖乙所迁之“耿”(亦可为“邢”),一说在今河南温县,一说在今河北邢台,一说在东周郑地邢亭。南奄所迁之“奄”城,在今山东曲阜。

盘奄迁殷,殷在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又称为殷或殷商。自此居殷地直至灭国的273年之中,殷王朝不再徙都。殷都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殷墟文化。

(2) 商王朝的都邑。偃师尸乡沟商城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在河南偃师尸乡沟发现一座大型商代城址。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整个城址覆盖在现今地面之下一至四米不等。尸乡沟商城城址略呈梯形,南北长一千七百多米,东西宽度自南至北七百四十米至一千二百一十五米不等。城周围有夯土城墙,城墙土质坚实,为反复夯打筑成。在四面城墙上已找到七座城门。其中北城墙正中一座,东墙和西墙各三座。南城墙埋压在村落地下,城门情形不详。城门处,皆有路土。东城墙正中的一座城门,门道长十九点四米,宽二点四米。门道路上下零点四米处,有一条石木结构的排水孔道。孔道底系用石板呈鱼鳞状铺砌,与水流方向一致;两壁用石块垒砌,上以木板覆盖。这条排水孔道长八百多米。工程细致巧妙,是古代匠人的佳作。城址内大道纵横,已发现东西向的大道五条,南北向大道六条,与城门方位基本对应。城内南半部筑有三座小城。宫城居中,平面近方形,周长八百多米。宫城中部有一座长、宽各数十米的大型宫殿遗址。其左右两侧还有几座宫殿遗址,殿前大道两旁还有面积较小的建筑遗存。另外两座小城分别居于宫城的东北和西南,平面皆呈方形。城墙边长二百米左右,城内布满了长条形房屋建筑基址,可能是武库、仓廪或屯兵住的拱卫城。(《河南考古四十年》)对于尸乡商城,学术界多数认为是成汤所居西亳。《汉书·地理志》“偃师”条下注曰:“尸乡,殷汤所都。”《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史记·殷本纪》引《正义》云:“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史籍记载,汤之西亳在河南偃师之尸乡,而今又在偃师尸乡沟发掘出一商代早期的古城。据此认定该商城即汤所居之西亳,应该说是无误的。

郑州商城遗址 郑州商城位于郑州市区内,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北城墙长一千六百九十米,西城墙长约一千七百米,南、东城墙均长约一千八百七十米,周长将近七公里。郑州商城的四面城垣上,共发现十一个宽窄不同的缺口;由于城址在市区之中,故破坏损毁甚严重,这些缺口可能与城门有关。郑州商城全是用夯土夯筑起来的,不仅有高大的夯土城墙,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商城内中部偏北,先后发现二十多处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并有柱洞和石柱础,表明这里是商代宫殿遗址区。城址中部偏南处,有一些较小的房屋基址,可能是平民区。另外,城郊有磨骨、制铜、制陶等作坊遗址。根据商城东城墙深沟夯土层内出土木炭的C14测定,城址的绝对年代距今3235±90年,树轮校正3570±135年,可知郑州商城是一座早于殷墟的商代城址。关于郑州商城的名称,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成汤所居的亳。因该城址北部和东北部的金水河、白家庄都出土过好几批东周时期的陶文,这些陶文都印在陶豆柄或盘上,其中大多为一个“亳”字,也有印“亳丘”二字的。东周时此城名“亳”,很可能是沿袭商代的称谓。另一种意见认为,郑州商城为仲丁所迁之隞都。《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郑州商城无论名“亳”,还是名“隞”。都曾是商朝中期一个重要的都邑,是商王朝灿烂文化的珍贵遗存。

殷都朝歌 殷商后期的都邑在今河南淇县朝歌。《逸周书·克殷解》:“周车二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孔晁注:“牧野,商郊。纣出朝歌二十里迎战也。”《史记·周本纪》云:“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正义》云:“谓至朝歌。”《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条下说:“朝歌,纣所都。”史籍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朝歌是殷王朝的都城。但目前还缺少考古发掘的有力支持。

(3) 殷商文化。二里岗文化 1952年至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郑州二里岗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这里除发现有规模雄伟的郑州商城外,还发现了丰富的商代遗迹和遗物。并将这类文化命名为二里岗文化。商城遗址中发现两处铸铜作坊遗址,其中有大量的坩埚残片、炼渣、木炭和陶范。在大量的陶范中能看出器形的有䦆、铲、刀、斧、凿,锥等生产工具范,还有鼎、鬲、爵、尊、罍、戈、镞等。郑州二里岗、杨庄、白家庄、铭功路、二七路、人民公园等地,出土大批的商代中期青铜,有圆形饕餮纹鼎、夔纹或人字形纹鬲、斝、盉、饕餮纹提梁卣等。郑州商城西城墙外的铭功路西侧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制陶作坊遗址。在约一千四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十四座排列有序的陶窑和十多座小型房基。同时,二里岗文化中已出现原始瓷器,如尊、罍、罐等。这种瓷器用高岭土制成,火候高,质地硬,吸水性弱。个别的还上青绿釉、褐色釉和黄绿色釉等。郑州商城北郊还发现磨制骨器的作坊遗址。在一长方竖井形窖穴中,出土了上千件骨器的成品、半成品以及带有锯痕的骨料和废料,还有一批磨制骨器的砺石和加工骨器用的小型铜刀。骨器的成品和半成品绝大多数为骨簪和骨镞,也有少量的骨锥和骨针。骨器原料经鉴定有牛骨、猪骨、羊骨、鹿骨,半数以上竟是人的肢骨和肋骨。郑州商城还发现许多商代墓葬,出土有铜器、玉器、陶器、石器,乐器有石磬、石圭,还有卜骨、卜甲等。二里岗文化是商代中期文化遗存。郑州商代古城址当为商朝中期的王都遗址。

殷墟文化 河南省安阳市洹水北岸的小屯,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商文化遗址,即闻名于世界的殷墟文化。商朝的第二十个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括地志》引古本《竹书纪年》云:“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是商王朝后期二百七十三年的王都所在地,故商王朝又叫殷朝或殷商王朝。有学者认为,安阳小屯就是殷朝的王都。在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东北,先后发掘出五十多座宫殿基址,排列比较整齐。宫殿基址的北、东两面有洹河环绕,西边有一条长一千米的大壕沟,沟两端分别与洹水相通,对宫殿区起到了护卫的作用。

殷墟王陵在洹水以北的侯家庄西北岗及前小营、武官村之间的大片空地上。在这里曾发现了十一座大墓和一些小型墓葬群。其中武官村大墓有墓道、二层台、殉人七十九人,殉马二十七匹,狗十一只,猴三只,鹿一只,其他禽兽十五只。该墓虽经多次盗掘,但还残存不少器物。铜器有鼎、簋、斝、爵、方彝、刀、削、戈、镞等,玉器有玉雕刀、壁、斧。其中有一件大石磬,是用一块白中透青的石头雕琢而成,长八十四厘米、宽二十四厘米、厚二点五厘米。如悬挂敲击,发音悠扬清越,近于铜声。这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大型乐器之一。

1976年在小屯村北发现一座未经盗掘、保存完好的王室墓葬。这就是著名的妇好墓。妇好是殷高宗武丁的妻子。该墓出土十六个殉人和八只殉狗;随葬器物共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其中铜器四百六十八件,玉器七百五十五件,石器六十三件,宝石制品四十七件,骨器五百六十四件,象牙器三件,陶器十一件,蚌器十五件,红螺两件;还有阿拉伯绶具一件,海贝六千八百二十多个。这些器物数量多,制作精美,豪华富丽,实属叹为观止的精品。

殷墟中还发现许多大型的青铜鼎。司母戊大鼎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鼎,重八百七十五公斤,通高一百三十三厘米、长一百一十厘米、宽七十九厘米。这只大方鼎不仅器形雄伟,而且外表美观,是当时世界上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的典型代表。

殷墟大墓周围往往有车马坑陪葬。车马坑中一般殉埋一车、两马、御者和铜兵器。

殷墟周围发现有许多墓葬群。建国以来,殷墟发掘的小型墓葬,总数已有三千多座。同墓区的死者,往往有共同的埋葬习俗和氏族徽号,可能是聚族而葬的氏族墓地。武官村大墓的东南清理南北向的葬坑有十七个。这些坑长约二米,宽一米左右,内埋无头人骨架八至十具。1976年在此又清理出一百九十一座葬坑,坑与坑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葬坑排列的疏密、深浅、坑的大小等情况,这一百九十一座葬坑可分为十二组。这些葬坑恰在几座大墓之间,属王陵东区。这些坑可能是若干次祭祀后掩埋祭品的祭祀坑。(《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灿烂的殷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河南是商王朝的发祥地。除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外,还有极为丰富的商文化遗存。在河南,发现此类遗存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如在温县小南张庄的一浅土坑中就发现了二十三件商代青铜器,计有鼎、簋、爵、觚、斝、甗等,其中不少器内铸有“徙”字铭文。研究者认为,金文“徙”字与甲骨文“��”字相同,从而初步断定这里可能是“��”氏族的墓地。目前,已发现了六百七十多处商文化遗址,如郑州石佛、新郑望京楼、登封袁桥、密县曲梁、中牟黄店、大庄、临汝李楼、伊川白元、武陟大驾、辉县褚丘、舞阳北舞渡、灵宝东桥、拓城孟庄、南阳十里铺等。这些遗址及出土物都是商族在中州创造灿烂文化的反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