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的精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的精髓

1.孝是做人的基本出发点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思想传统文化,都把孝视为一切道德修养的基本出发点,一般说来,孝是中国人善待父母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周易》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古人把善事父母作为子女尽孝的义务。今天,只要在生活上能给年老的父母必要的赡养,就算是基本尽孝了,但孔子认为做到这点还是不够的,他批评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当今虐待遗弃打骂甚至弑杀其亲者,也不是什么奇闻。孝的基本要求是生活上赡养,最高境界是尊亲。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曾子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他指出,孝有三个层次和要求:基本是养,即养其身,侍其病;再就是一生不做使父母蒙受耻辱的事;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

人之所以要孝敬父母,这是由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孝这一伦理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祖先的崇敬和自身的延续发展的共识。人最先接受的是父母的养育、关爱和教诲,由此产生对父母的感激敬爱之情,父母的爱和子女的孝都是崇高的和纯真的。《诗经》中有不少歌颂人们对父母的感激敬爱之情,《蓼莪》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人为父母所生、所养、所教,当父母年老体衰无生存能力时,子女应无条件的养之、亲之、敬之,否则人就不能称其为人。所以,孝是做人的基本出发点。

2.孝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几乎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孝的要求和具体体现。孝不仅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先秦各家都倡导孝道。儒家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第七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以下只注明章次),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同上,第一章)。儒家把孝看作是人的道德品行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境界,对人的教育应从孝的道德教育开始。

墨子提倡人人互爱,他认为孝就是敬亲、和家、爱国、爱民,他说:“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墨子·兼爱下》)孝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行问题,也是关系到家庭亲爱和睦、人际关系和谐、国家兴衰、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问题。韩非要求子女对父母“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 “人生必事君养亲”(《韩非子·忠孝》)。苏秦说:“孝子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战国策·楚策》)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民之本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孝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吕氏春秋·孝行览》)人们对父母养其身容易,敬亲就比较难了,尤其是无留父母恶名,这在今天,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古人提倡孝亲敬老,但并非主张子女对父母绝对盲目从命,尤其是当父母去做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恶事时,子女不可以不闻不问,不加劝止,甚至与之合流。孝必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大众的利益。荀子提出的君臣父子关系原则是:“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墨子明确指出:“孝,利亲也,万民之大利也。”(《墨子·兼爱下》)曾子问孔子:“子从父令可谓孝乎?”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并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尽孝绝不是一种损公利私的行为,不能为了所谓的尽孝而去危害社会利益,因此,绝对“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第十五)?可以说,从先秦以来,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观念和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随历史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完善而深入人心,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道德理念。随着现代文明建设实践的需要,孝爱不断丰富发展,必将放射出新的光芒。

3.孝的社会历史作用

孝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发展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孝的教育,甚至认为教育应从孝亲开始。《孝经》开篇就指出孝是:“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从孝开始。孔子说他一生“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孝经》,全面叙述了自天子以至庶人,人人都要行孝道,从孝亲开始,进而友爱兄弟,夫妻敬爱,和睦家庭,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爱人助人,形成以孝为核心的全面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吕氏春秋》评价孝的社会作用时指出:“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务本莫贵乎孝……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为孝也。”历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倡孝道,将其作为教育规范的人际关系和治国要道。

汉文帝提出对研究《孝经》有成就并身体力行者,给予奖励,将《孝经》作为官吏、太子、诸王、百姓进行教育的重要教材。选拔官吏,推荐孝廉,都要考察其孝的品行,规定各级学校必须讲授《孝经》,孝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普遍道德规范,甚至有人提出:“唯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隋书·林何妥传》)唐朝李渊指出:“士有百行,孝敬为先。”李世明亲自去太学听孔颖达讲授《孝经》,李隆基两次注释《孝经》,朱元璋评价《孝经》是“大经大法,以垂万世也”。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在吸取中原优秀文化时,将《孝经》译为本民族的文字,进行研究,教育青少年。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逐渐传入,多次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批判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在一些人信奉金钱就是一切,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今天,孝的观念逐渐淡漠,但是孝在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和广大社会阶层尤其是劳动人民中是深深地扎了根的。孝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思想道德共识,其基本的积极的方面对建设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对弘扬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