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西文坛群星巡礼·巨澜之后,余波未已:元明清时的江西文坛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江西文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西文坛群星巡礼·巨澜之后,余波未已:元明清时的江西文坛

如果说宋代的江西文坛如日中天,辉煌一时,那么在此之后的元明清时期就显得黯淡无光、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这并不是说整个元明清时期,偌大一个江西文坛,既无文坛劲秀,更无文学巨匠。事实上,在这一时期,江西文坛上文学名家高手、渊博饱学之士仍然不乏其人,而且,这些文学家秉承前代之余烈,在文学的许多领域都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只是当时的江西文坛与其辉煌的过去及发达的中原地区相比,显得逊色和落后了。

元代文学以由著称,而江西文学家在传统诗文方面仍独占鳌头,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四人,其中虞、范、揭三人皆属江西。在这三人中,尤其值得一书的是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四川仁寿县),迁居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是延祐到至顺这段时期的文坛领袖,他所作散文主要颂扬元室,推尊儒术,并要求进一步倡导理学。其诗文在当时号为大家。但今天看来,他的大部分作品题材狭窄,缺乏充实的内容。只是在少数作品里曲折地表现出一些故国之思,如他的《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诗人通过对家乡的深刻思恋,曲折而细致地抒发了兴亡之感。虞集有些诗、词的语言比较清新、形象。如他的词《风入松》中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廖廖六字,一幅美丽诱人的江南春色图便宛然在目。

明代江西文学家数量不少,但影响大的不多。主要有:明初台阁体的代表者之一的杨士奇(1365—1444),江西泰和人;民间广泛流传,其轶事趣闻家喻户晓的大学士解缙(1369—1415),吉水人;明中叶的大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明末的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艾南英(1583—1646),东乡人。在这些作家中,汤显祖是最为杰出的一个。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人家。他早年即有文名,由于不肯阿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后又因上疏批评宰相申时行而被贬到广东雷州半岛,为徐闻县典史。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为人民驱除危害,压制强豪,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去和家人团聚。可是这些措施却遭到他的上司的不满,于是,汤显祖自动离职回家,不再出仕。三年后,吏部以浮躁为名把他正式除名,而汤显祖则声称:“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毋为乡愿。”此后十八年,主要是过着读书著作、教子养亲的生活。在政治上,汤显祖和早期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是好朋友,并有书信来往。文艺上,汤显祖和当时最著名的戏曲家徐渭及公安三袁兄弟站在一起,提倡性灵而反对模拟。

汤显祖是继关汉卿之后我国戏曲史上的又一个伟大的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家。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主要是“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剧本。由于汤显祖是临川人,四部戏中又都有人物梦境活动的情节,故名。明代王思任曾用仙、佛、侠、情来概括四梦的特征:“其立言神指: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批点牡丹亭叙》)。其实,这只是四梦的外部特征。究其内在的核心,都有反封建的意义。一般而言,紫钗、牡丹以梦境写爱情,通过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描写,歌颂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勇敢精神,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学对人性、人情的压抑和扼杀;南柯、邯郸则以梦写政治,借贪恋功名富贵的士子宦海浮沉之事,揭露封建官场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生活的糜烂。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它继承和发展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进步主题,在艺术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语言文辞的典雅清丽等诸方面都为论者所赞许称道。明人沈德符《顾曲杂言》记载说:“汤义仍《牡丹亭一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和戏剧活动,影响深远。他同关汉卿一样,不仅编写剧本,还积极参与戏剧艺术的实践活动。他重视演员的培养,唱腔和表演艺术的推广和改进,他是当时江西省有上千名演员的宜黄腔戏曲界的领导人,对戏曲艺术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明代作家王思任、凌濛初、吴炳,清代李渔、洪升、蒋士铨等著名作家都追随和师法他,从而形成“临川派”。郭汉城在《论文集》中对汤显祖有很高而且极为恰切的评价,他说:“汤显祖上承元人,下启洪(升)、曹(雪芹),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提高到相当完整的地步,在我国戏剧、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有过巨大的影响,起过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在明末的封建社会里,像火把和呐喊,划破了漫长的岑寂和无边的黑暗,把希望给予了在封建专制高压下挣扎、反抗、战斗的人们”。

清初,江西文坛上出现了不少散文家,其中著名一时的有王猷定、魏禧等。

王猷定(1599—1661?),字于一,江西南昌人。曾参史可法军幕。入清,绝意仕进,“以古文自雄”,开始转变明末文风。其文如《李一足传》《汤琵琶传》《义虎记》等都是绝好的传奇性散文。《义虎记》尤属志怪之作。黄宗羲称道他这几篇文章是“近日之铮铮者”。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江西宁都人。与清初侯方域、汪琬并称“散文三大家”。明亡,教授山中,为“易堂”诸子领袖,与兄际瑞、弟礼号称“宁都三魏”。魏禧深抱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因此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如《江天一传》《高士汪沨传》等。魏禧的散文以人物传记为最突出,其代表作是《大铁椎传》。其散文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主,而以用于世为目的。记叙文每遇遗民志士可歌可泣的重要题材,常做感慨激昂、淋漓尽致的描摹,但又低回往复,顿宕纡徐,兼有欧苏之长。《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就是代表这一特点极为动人的散文。

清代中叶,江西文坛上有著名的戏剧文学家蒋士铨,著名人、时称“国朝骈文八大家”之一的曾燠以及著名诗人吴嵩梁等一批文学成就卓著、在全国文坛名重一时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