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化·赵国文化·“赵,四战之国”的地理形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晋文化·赵国文化·“赵,四战之国”的地理形势

战国时代的赵国,素有“四战之国”(《史记·乐毅列传》)、“四达之国”(《战国策·燕策三》)、“中央之国”(《战国策·秦策一》)等称谓,突出地反映了赵国地理形势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称谓,一是说明赵国在地理上为列国所环抱。赵的东面为齐、中山,南面为韩、魏,西面为秦,北面为林胡、楼烦、东胡(简称“三胡”)和燕,赵居中央,有通达四邻之便,故被称作“中央之国”、“四达之国”。二是说明赵国在军事上处于四面受敌的险恶形势中。当时,赵国所受的威胁主要来自西方的秦,东方的齐和中山以及北方的三胡。他们频繁的侵扰,严重威胁赵国的安全,迫使赵国不得不四面作战,由此造成“四战之国”的局面。三是说明在上述因素制约下,赵国“其民皆习于兵”(《战国策·燕策三》),民众素有习兵尚武的传统。这是战国时赵文化的最显著特色之一。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主要因为:一方面,赵国因四面受敌故被迫四面作战,而在本土又难以形成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便于防守的战略要冲,以抵御四方之敌,遂使赵国的地理形势更见险恶。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统治者便不得不高度注重战争和军事问题,于是形成了“其民皆习于兵”的传统。另一方面,三家分晋后,赵国占有了以邯郸和晋阳为中心的原晋国北部边鄙,这里是华夏民族与戎狄民族的交错地带,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结合部,从事游牧生活的戎狄民族,平时以“射猎禽兽为生业”,战时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史记·匈奴列传》)。素来“不事农商”,“好射猎”(《汉书·地理志》),异常剽悍善战,惯于军事掠夺。戎狄民族习兵尚武的传统风俗,不能不在赵国民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再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赵国自赵武灵王成功地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国力大为增强,接连攻灭中山,打败三胡,其疆域扩展到了今山西、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并在这一带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从此,原属戎狄民族占领的大片游牧和半游牧区被并入赵国版图。于是,戎狄民族习兵尚武的传统在赵国进一步发扬光大。尤其重要的是,胡服骑射是全国民众共同参与的改革大业,在推行过程中,赵武灵王不仅下令全国“易胡服”,“习骑射”,而且身体力行,自己率先“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策·赵策二》),于是,全国民众普遍掀起了习兵尚武热潮。这些说明,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赵国形成了广阔而深厚的军事文化传统,在战国时代,赵国是军事文化高度发达的重要诸侯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