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外交文化·礼仪之争
按国际惯例,外交使节向驻在国元首面递国书是平常之事,但在中外交往却成棘手之事。因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封建政府接待外国来使有一套传统礼仪。使节被称为“贡使”,国书被称为“表”,奉中国为“正朔”,用中国纪年。国书不由皇帝接受,由礼部侍郎接受,置于“黄案”,觐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礼,体现中国是“天朝上国”。外国使节是番使朝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东来,这套礼仪制度受到西方国家的严重挑战。清初前,葡是老牌殖民国家,已走下坡路,与清交往为谋实利还能按礼仪办事。英、俄两国以海陆强国自居,则不然,屡屡和清政府发生“礼仪之争”。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俄使巴伊科夫因坚持向清帝面递国书而遭驱逐,1660年俄使阿勃林·佩尔菲里耶夫因“表文不合体制”未能觐见清帝。争论最激烈的是跪拜礼问题,英使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来华都拒绝行此礼。1873年,清同治亲政,在各国公使压力下,觐见皇帝改三跪九叩为五鞠躬,但国书仍放在“黄案”上,不由皇帝亲自接受。直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王朝已成洋人的附庸,旧的觐见礼仪痕迹才消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