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元老李贤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五朝元老李贤

李贤 (公元1408~1466年) 字原德,明河南邓州人。人称李阁老。幼时好学,持重寡言。宣宗宣德七年 (公元1432年) 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授吏部验封司主事,负责本署的总务。英宗正统元年 (公元1436年) 改吏部主事,升吏部考功司郎中。曾代吏部侍郎(吏部行政副长官) 扈从英宗北征。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李贤脱难逃回。景帝即位,为之出谋划策,提出勤圣学,顾箴警,戒好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10项建议,为景帝治国理民作出了有益的策划。是年冬,升任兵部右侍郎,复转户部。再转吏部,选编《鉴古录》,汇辑历史上22个帝王事迹,以供景帝参考。英宗复位后,命兼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议决。不久,进为吏部尚书,担任内阁首辅,成为内阁首席大学士 。石亨、曹吉祥擅权,受到排斥,降为福建参政。未行,为王翱所举荐,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职尚书,重入文渊阁。天顺五年 (公元1461年),加太子太保。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宪宗即位,于成化元年 (公元1465年),进为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翌年五月,染病,卒于任上。终年59岁。卒赠太师,谥文达。

李贤步入政治舞台之时,明代的士风颓废已成为社会问题摆在执政者的面前。李贤担任首辅后,将整顿士风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建议英宗采取措施予以整顿。他在上《中兴正本策》中提出了进行整顿的指导思想: “戒欺诞以励诚实,疾奔竞以惜恬退,黜贪墨以重清廉,抑侥幸之徒绝谄佞之辈。”

吏部为六部之首,担负着铨选人才的重任。李贤在吏部任职期间,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人才的兴衰,关系着国家的安危。为了将一些有识之士选拔到中央要害部门中来,平时他不仅留心对人才进行全面认真地考察甄别,而且以大无畏的胆略,不顾同僚的诽谤和劝阻,大胆地进行举荐。刑部尚书任缺,他推荐让山东布政使陆瑜担任。这时,有人制造谎言,诬陷李贤受了陆瑜贿赂,有私心,于是朝里议论纷纷。同僚好友劝他先缓一步,将陆瑜暂拟为侍郎,以避闲言。李贤义无反顾说: “做官而不受旁人诽谤很难,难的是无愧于心。” 由于他的坚持,陆瑜终于被委任为刑部尚书。陆瑜莅任后,政绩显著,证明是个十分称职的人选。右都御史耿九畴因弹劾权臣石亨侵夺民田,被石亨诬陷入狱,贬到江西。第二年,礼部尚书空缺,李贤面奏皇帝,启用耿九畴为礼部尚书,得到应允。右副都御史年富提督山西大同军务,执法严明,革除诸弊。当地皇室权贵诬奏他违法,将他押回京城问罪。李贤对皇上说: “年富这个人行事公道,在那里能革除各弊,有功劳啊!”从而使年富冤案大白。经他荐举,作了南京户部尚书。《明史》里记载说他在任期间,为他推荐选拔的“年富、轩、耿九畴、 王��、 李秉、 程信、 姚夔、 崔恭、 李绍等,皆为名臣”。

如何使国家财力得到合理使用,是李贤时刻关心的一个大问题。在他看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以恤荒济军,则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为此,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多次请求朝廷发帑赈饥恤军。天顺初年,山东大灾,饿殍载道。朝廷拟发放赈灾银3万两,有司奏请银两不足,遂召集阁僚议决。兵部尚书徐有贞认为,救灾为救命,朝廷发放国库银两,能保住灾民的性命即可,再增发银两,饥民也得不到多少好处。李贤则认为: “只考虑中饱而不赈济,眼看着大批的饥民活活饿死,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在他的恳切力谏下,朝廷又命增拨银4万两,减轻了灾民的倒悬之苦。时值边防多事,大江南北水灾严重,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他一方面努力筹措边计,一面请求朝廷宽恤百姓,罢去一切征收。仅停止采柴一项,每年便节省银30余万两。李贤为民请命,从不考虑自身的得失安危。天顺七年二月,再次上书请求体恤天下百姓,实行宽恤之政,罢掉江南织造,停止边臣进献土特物品,停止朝中采购等措施。这些建议,有些并不符合皇帝的意图,而他却不顾权臣的诬陷和诽谤,不怕贬官,敢于向皇帝反映真实情况,敢于同皇帝进行面对面的争论。左右大臣见此情景,个个惊恐寒悚,不敢声言。退朝后李贤说: “作臣子的对圣上应该知无不言,你们怎么能只顾个人官位而卷舌闭口呢?”

李贤努力革除积弊。景帝死后,英宗令其后宫唐氏等人殉葬,甚至主张让汪后亦随同殉葬。这是一种落后的残忍的制度。李贤不赞成这一做法,他以汪后景泰三年被废以来,长期被幽禁,且有二女年幼,深为可悯为由,说服了英宗,从而使汪后得以生全。自宣德至天顺年间,宫中广选宫女,在浣衣局里有着大量的被籍没官员家中的妇女,而无人敢向朝廷提出。李贤奏请宪宗“放还其家”。省级地方官责任重大。自成祖以来,这些官员的选任,让三品以上京官保举。每当员缺时,一些官迷心窍的人,就千方百计的奔走钻营,以求一逞。针对保举方面官存在的这种弊端,李贤建议改行并推制。令吏部每遇官员有缺,推举二人,供皇帝选择任使。从此并推成为制度。这样,就有效地抵制了保举方面官中的不正之风。

李贤主持纂修的《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全国的地理总志。天顺五年四月成书。书中按京师、南京及各布政使司所辖的府分卷,每府采用《元一统志》的分目,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门,新增郡名、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陵墓、祠庙等目。书中最后两卷记载的是朝鲜、日本、安南等国的情况。为我们了解明代疆域、地理、经济、民族及对外关系提供了基本线索与资料。他所撰写的《天顺日录》、《古穰集》也是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这些著书,都被收人《四库全书》之中。

李贤为官30年,先后辅佐了宜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帝,为宦海少见的五朝元老。在此期间,朝廷五次更易,英宗两次即位,大臣更替无常,李贤却官职迭进,官至内阁首辅。所靠的不是八面玲珑,圆滑投机,而是靠的是一身正气,善结同官,为朝廷效力,以取得朝廷的信任。终天顺之世,李贤身为内阁首辅,与吕原、彭时相互配合,史载: “及入对,帝访文臣,请问王翱;武臣,请问马昂。两人相左右,故言无不行,而人不病其专。惟群小与为难。”这是他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明史》评价他说:“自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以来,得君无如贤者。”在他的仕途中,虽然也遭到权阉的诬陷,也被罢过官,但是,由于他直言敢谏,不贪不奢,足智多谋,遇事立断,爱惜人才,在同权阉作斗争的过程中,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能够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因而往往化险为夷,并使他久居要职,为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时人马晋允称颂李贤说: “立朝兴利去弊,竭志尽诚,多可嘉者。” 《明实录》评价他说: “进对无虚日,应变救时,荐文武大吏,多得其人,相业过于前后。”这些评价,并非是不实之辞。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在朝野上下,均受到应有的尊重。他的祖父李威、父亲李升,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加封,合称“邓州三阁老”。邓州的“阁老坟”有3处,一在城西南长乐林,为李威墓。一在城郊解放村西,为李升墓。一在城南姚营村旁,为李贤之墓。后者才是真正的“阁老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