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之憾
研究笑的艺术,自然会想到南方滑稽的前辈名家刘春山、王无能、徐卓呆、江笑笑、范哈哈……。然而,在有限的文字资料中难以想象出他们的声容笑貌,因乏于音像资料传世,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四十年代初,上海“张冶儿滑稽剧团”旅津演出《一碗饭》,被相声家常宝堃发现,决定移植为通俗话剧,由他和陈亚南、荷花女担任主演的“兄弟剧团”上演。通过了番酬酢,张冶儿慷慨地相赠剧本,交流演技。由兄弟剧团编导张鹤琴先生改编后,在南市庆云戏院首演。此后十年,遍演京津,成为保留剧目。张鹤琴曾戏称:“张冶儿够意思,为我们留下了一碗饭,我得让南戏北红。”
五十年代初,上海亚声笑剧团在津天祥市场三楼天升戏院上演《开无线电》,演员在特制“收音机”内学唱戏曲小调,同台的演员则因喜好不同而随时拨动电钮,更换节目。因模型内的演员学唱维妙维肖,兼能演奏乐器,颇为观众赞许。1959年,欢庆建国十周年时,天津市曲艺团常宝霆、白全福曾以此形式表现新内容,定名《听广播》。
五十年代中期,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在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三毛学生意》,文彬彬演三毛,嫩娘演小英,于真切中见风趣,许多台词和夸张的形体动作,不时引起满堂笑声。
1963年春,上海滑稽话剧团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筱咪咪等在津人民礼堂等处公演《笑着向昨天告别》、《满园春色》和一组“独角戏”,并和天津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赵佩茹、高英培、刘文亨等进行了联欢演出。由周柏春逗,赵佩茹捧的《猜谜语》,集南北两派之精华。袁一灵的南派《歪讲三国》和《金陵塔》也颇具特色。笑咪咪的《调查户口》演出后即被天津演员移植。姚慕双也要去马三立、赵佩茹合演的《十点钟开始》。限于条件,这些滑稽的优秀节目没能录音。
往事可鉴,来者可追,为了不使艺坛奇珍绝响,有关部门应抓紧对名家名作的征集、整理,力争音、像、文、曲齐备。继往开来,促进改革创新。如年逾古稀的杨华生近年来一直活跃在滑稽舞台上,并来北方演过南派滑稽《各地方言》等,未知其代表作可有音像制品问世?对抢救高龄艺术家的节目应有紧迫感啊!
近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并各地方台播放了连续剧《瞎子阿炳》,其中表现阿炳弹唱新闻的情节,使人联想到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小热昏”,也是以编唱新闻的滑稽说唱为主,兼售梨膏糖的。杜宝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能曲多、编词快,唱得有声有色,做得生动活泼。然而,他擅唱的曲调和常用的表演方法,也没能保留下来。在弘扬民族文化中,如何进一步发挥说唱艺术的潜能,“说唱新闻”也是一种方式。至于“小热昏”如何溶入“冷明”进行改革,使其具有宣传、认识、审美、娱乐功能,还有待于志士们的努力!
相信,只要同心同德,定能减少憾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