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豪刘禹锡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代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 (公元772~842年),字梦得,唐代洛阳人。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生在苏州附近的嘉兴县。童年是在江南度过的,在此期间,他常常上门向住在吴兴的两位著名诗僧皎然和灵澈请教。由于他“异乎其纶”,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地方官举荐了他,使他19岁就有机会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贞元九年 (公元793年),22岁考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但没有授官。他24岁,回长安登吏取士科,被任命为太子校书。贞元十八年调任渭南主簿。就在这一年,他结识了柳宗元。次年,奉调入京,任监察御史,柳宗元调任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官)。他们便 “常时同砚席”,关系十分亲密。这时,韩愈已在监察御史任上。三位大文学家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创作上的问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刘禹锡深受“兼济天下” 的儒家思想的浸染,全身心地投入了历史上有名的 “永贞革新”。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死去,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改元永贞。他任命王叔文为起居舍人,“以翰林学士行宰相事”。同时还重用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史称“ 二王、刘、柳”。改革派携同一些有志之士和宦官、藩镇以及作恶多端的旧官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革新派在掌握了政权、军权、财权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弊的措施。

刘禹锡从监察机关调到了行政机关,王叔文经常“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直接参与了国家机密大事的议处。同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吏盐铁案,兼崇陵使叛官,帮助王叔文掌握国家财政大权。在朝外,他还要负责收集各方面的情报,控制舆论,结纳人才。

但这场革新运动,由于触犯了专权的宦官、割据的军阀、守旧的士族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合力反对。革新运动仅实行146天就失败了,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在赴连州的路上又接到诏书,改贬为朗州 (今湖南省常德市) 司马。

在朗州,刘禹锡听到王叔文被赐死的消息,悲愤异常。这种悲愤的情绪在当时又很难明白地表达出来,刘禹锡就找到了一种前人很少用的表达方式,即发展从《诗经》以来的“比”的创造方法,“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借各种禽鸟器物,编造一系列寓言式的故事来讽刺现实,有人将此类诗叫做“政治寓言诗”,包括《飞鸢操》、《聚蚊谣》、《百舌吟》、《白鹰》、《白鹭儿》等。在朗州的9年,刘禹锡一直心怀长安,希望朝廷能将它召回重用。在此期间,刘禹锡将对国事的忧愁与对朝廷上一些小人的愤恨感情,都倾注在诗歌里。

刘禹锡性格开朗,胸怀天下。他写的《天论》三篇,充分表现了刘禹锡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主要论述了天的物质性,天与人的关系,产生天命论的根源等。提出了 “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发展了荀况以来的“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同时,把“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归结为“人诚务胜乎天”,认为天地万物之间,有其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其互相依存的一面。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天论》三篇与荀子的《天论》、王充的《论衡》一起成为古代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名著。

元和九年 (公元814年),刘禹锡终于盼到了朝廷的诏书。第二年,回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再次因权臣陷害被远调到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 当刺史。后改迁到较近的连州。

在连州时,他再也不像在朗州时那样北望长安了,也没再写出那种愤世嫉俗的诗篇。消极思想有所增长。

向民间学习,丰富自已的诗歌创作,使刘禹锡的诗歌成为诗歌百花园里散发独特清新自然气息的一朵奇葩。在夔州,他积极向民间学习,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竹枝词》、《浪淘沙》等,都是在民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把民歌和文人创作有机融汇在一起,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独特诗体。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写了一组寓意深刻的杂文《因论》,一共7篇。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说明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这是刘禹锡散文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分。

长庆四年 (公元824年)八月,刘禹锡到达了和州 (今安徽和县)任上,虽然他还是想尽快结束谪居生活,回到朝廷。但他对统治者的专权无能,又有着极大的失望与不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对回朝廷的希望不大,甚至打算在和州长期呆下去。他在城中筑了一间“陋室”,写了一篇《陋室铭》,明志之作,字字珠矶。

两年多后,宝庆二年(公元826年)冬天,他盼到了调回洛阳的诏书。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改官礼部尚书,仍兼任集贤殿学士。

这时的朝中,正是牛李党争的高潮。牛党李宗闵和牛僧孺相继入相,他们对刘禹锡大力排挤。大和五年,刘禹锡又离开了长安,出任苏州刺史,这次被贬,刘禹锡已经年过花甲,对这一沉浮已看得淡了。他治理水灾,爱护百姓,与好友白居易对诗唱酬,生活过得倒还充实。大和八年七月,移汝州 (今属河南)刺史。这时长安政局动荡,一场大变将近爆发。刘禹锡又被改派担任同州 (今陕西大荔)刺史。在他去同州的路上,“甘露之变”发生,唐文宗要铲除宦官势力不成,宦官专权恣横,比以前更加厉害。刘禹锡对此事的态度是消极的。开成元年 (公元836年)秋天,刘禹锡由于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与白居易、裴度的文酒会频繁,寄情于笔砚壶觞之间,第二年,就病倒了,会昌二年 (公元842年),他自知不起,写了一篇《子刘子自传》,把自己的家世和生平经历作了简要叙述。在自传的最后,他给自己作一个很公允的自我评价: “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心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已政治上的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同年七月,与世长辞。终年71岁。一代诗豪,给我们留下了800多首精湛的诗篇。

刘禹锡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政治寓言诗是对我国语言文学的创造性的发展。不但丰富了诗歌的体裁,也扩大了寓言文学的表现手法。对民歌的学习吸收,丰富了诗人的思想内容,开阔了艺术境界,《竹枝词》等民歌体诗的出现,使他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当代的高峰。从众多的流派中开创了新的风格。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在诗的音乐性方面,刘禹锡更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按谱填词的人。他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歌词的创作,也为后代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