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尔拒绝成名之作
尤金·奥尼尔(1888年—1953年)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被人誉为“美国戏剧之父”。他也是美国戏剧家中唯一一位获三次普利第奖(美国戏剧最高奖,相当于电影的奥斯卡奖),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剧作家。他的剧作在反映现当代美国生活的幅度上,在开拓戏剧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艺术手段上,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极为重要的几位剧作家之一。
1921年12月10日,奥尼尔的名剧《安娜·克里斯蒂》在纽约万德比尔特剧院上演了。当时这位年轻的剧作家已在国内小有名气。一年前他的剧作《天边外》曾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第奖。所以纽约的剧评家关切地注视着他的这部新作的演出。果然不负众望。《安娜·克里斯蒂》以它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生动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剧情震动了观众的心弦。自那以后,这出戏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一百七十七场,为作者赢得了第二次普利第奖。不久,此剧还先后在伦敦、柏林、莫斯科举行公演,1924年拍成无声电影,1929年拍成有声电影。
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奥尼尔本人好象并不太看重这部戏的价值,换句话说,他好象并不太喜欢这个戏。当著名影星嘉宝主演的影片《安娜·克里斯蒂》风行世界的时候,这位原著者竟然一次也未去看这部影片。当克鲁区要编他的选集时,奥尼尔在回信中说:“只有一个附带条件,不要把《安娜·克里斯蒂》列入其中。”这是为什么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和遗憾。
其实在奥尼尔的人物画廊中,安娜是个很有特色的角色,她与《天边外》的罗伯特、《毛猿》中的扬克相比,更显得生气勃勃和有自信心。为什么奥尼尔会这样对待自己的佳作呢?也许这和当时的一些剧评有关。奥尼尔曾经说过:“一个悲剧所揭示的东西,也许比十个喜剧还要多,因为它更接近生活现实”。然而令许多人困惑的却是《安娜·克里斯蒂》却有一个团圆的结局。对于这个结局,不少剧评家加以指谪。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青年剧作家向票房价值和低级趣味作出的第一次让步”,有人认为这个结局“矫揉造作”,是个“虎头蛇尾”。而奥尼尔却对此解释为众人对他的不理解。他认为“团圆的结局只不过是一个分句后面的一个‘逗点’,主句的正文还没有写出咧。”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奥尼尔拒绝将《安娜·克里斯蒂》编入选集的原因:他是因为人们没能正确领会这出戏的主旨,而颇为遗憾地将它打入冷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