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名之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虚名之累

中国封建社会传下来的一种奇特现象是“名讳”。即君王显要或者父辈名字,臣民儿孙不但不能使用,言谈话语之中还要设法避开或代之以其它字眼。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文章当中遇到该“讳”的也要相应变化。比如孔夫子名丘,后来姓“丘”的就要改为“邱”;柳宗元文章《捕蛇者说》末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原来是“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这种对健康文字的干扰,实际毫无道理。可是有时候,还能对一个商号的兴衰起转折性的作用。

北京同仁堂与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汉口叶天泰并称中国四大药店。创办同仁堂的乐尊育本不姓乐,而姓岳。乐尊育原籍浙江绍兴。明初末年来京还只是孤身一人。走街串巷为人看病带卖点草药。进京后老是住在大栅栏乐姓老夫妇所开的一个小旅店。二十多年了,乐、岳相处很好。清初某年,乐老夫妇回晋探亲,将店铺委托岳某照看,谁知老夫妇一走再无消息,岳某就改姓乐,继承了这个客栈,取名同仁堂,1669年(康熙已酉年)就是同仁堂正式创立的年代。同仁堂开业后,屡遭磨难。1753年(乾隆十八年),店堂失火,烧得片瓦无存。以后维持同仁堂这牌子的,是张世基。当时张世基因承袭表叔张清一之职,在清宫御药房当差为领班,每年代收代购送往宫中的药品(实际供奉药品所用是育宁堂药店的名义,而并非同仁堂)。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同仁堂二次着火。张姓奏请宫中预支药银四万两,才重新修建了起来。同仁堂此时,羽翼未丰,根基不牢,客户有限。主要因为未能取得向宫中供药的垄断地位。说来也巧,或许是命中有数。1851年,咸丰皇帝奕詝继位。于是凡带“宁”的人名、地名,连及药品、菜品都因避讳而改名。中药里的清宁丸改名清麟丸,二母宁嗽丸改名二母安嗽丸。专供清廷用药的育宁堂药铺还不及改名,就因犯了圣讳,停止向宫中供药的权利。后育宁堂由大栅栏迁至前门大街,改名永安堂(今前门大街长春堂旧址)。育宁堂触了霉头,同仁堂时来运转。御药房用药从此改由同仁堂供应,同仁堂才兴旺起来。可是世上之事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伏。直到同治年间,相传同治患梅毒,庸医错按天花诊治导致同治之死。宫中则诬陷是同仁堂给抓错了药。于是判罪在案,在菜市口开刀问斩三人,一乐姓,一张姓及一徒弟。同治死后,宫中经费支绌,药银多有积欠。但由于同仁堂已发展成为资金雄厚、远近闻名的国药店,生意兴隆,因此乐家未受多大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