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五位青年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他们是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和冯铿。后人称之为“左联”五烈士。他们生前都从事着实际的革命活动,又以文学为武器,他们从不同的道路走向革命,又把不同的经历带进文学。
五烈士都是探索和实践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方面有着较大成就的青年作家。其中,柔石有表现对现实的愤懑和对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长篇小说《二月》和具有强烈控诉意义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从艺术角度来说,人物生动富有个性,语言流畅而充满诗意。除写作外,柔石还担任了《语丝》等刊物的编辑和“左联”编辑部主任等职务。
胡也频则以他的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前面》表明他以文学为革命服务的理想。他主张新文学应深入到无产阶级的生活中去,他的作品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品。
诗人殷夫的诗很得鲁迅先生的珍爱。在《孩儿塔》的序文中,他称赞殷夫的诗是“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的爱的大纛”,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是“属于别一世界”的。
五烈士的另外两位作家是从革命斗争出发,写过大量论文、杂文,并编过《革命歌集》的李伟森和女作家冯铿,冯曾写出了反映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短篇小说《贩卖婴儿的妇人》。
“左联”五烈士在他们短暂的文学生涯中,为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实际的革命斗争生活,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和理解,在思想和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转折倾向,后期作品的题材多反映较重大的社会斗争,表现出的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
五烈士都是在创作刚刚迈上新的道路时遇难的。这对于尚处于童年时期的革命文学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重大损失。鲁迅愤怒地指责国民党的暴行,指出五烈士是以鲜血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写了第一篇文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