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何以国亡自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吴王夫差何以国亡自杀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是春秋末期争夺霸权的两个君主。公元前494年,夫差与勾践在夫椒大战,夫差大败勾践,勾践献币求和,奴事夫差。之后夫差北上伐鲁,攻齐、晋,争霸中原。于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鲁哀公、晋定公、单平公等会盟,夫差执黄池之会的牛耳,成为中原霸主。但是,事隔十年(前437年),吴国竟被勾践所灭,夫差自杀。人们不禁要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吴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回答这一问题,即总结夫差失败的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夫差国亡自杀的悲剧,是由于他本身存在如下的问题造成的。

第一,骄傲轻敌,妄自尊大。夫椒胜利后,夫差便骄傲轻敌,妄自尊大。以为越已降服,不足为忧,便昏昏然,集中力量北上伐鲁,攻齐、晋,争霸中原,对勾践丧失警惕。勾践则利用这个机会,“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奋图强,以雪耻湔恨。从而改变了与吴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由劣势转为强者。对此,夫差不但不觉察,反而受勾践的迷惑。勾践针对夫差“仁义”而又骄奢的特点,对夫差百般恭顺,竭力奉迎,不但在物质上满足夫差的要求,而且在军事上支持吴国争霸,当夫差举兵伐齐时,勾践厚献礼物,派兵助战。这样既取悦于夫差,又疲敝吴国。夫差对勾践这种一箭双雕之谋,毫不认识。致使勾践在公元前482年,乘夫差领精兵赴黄池之会,国内空虚之时,兵分两路,袭击吴国,直入吴都,焚姑苏台。夫差只得向勾践求和。这件事还没有使夫差吸取教训。仍对越国不作任何戒备,并中了勾践进攻楚国,以麻痹吴国之计,对越国丧失警惕,使越国于公元前475年,出其不意攻入吴国,围吴都三年,最后吴国破,夫差自杀。

第二,刚愎自用,贤否不辨。夫差刚愎自用,不听取意见,分不清奸忠。伍子胥是忠于吴国的名臣,曾帮助夫差父吴王阖庐“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传》)。夫差即位,又忠心耿耿辅之,并屡进忠言。勾践在夫椒败后,使大夫种以美女宝器贿赂太宰伯嚭,向吴王求和,并请求与夫人做吴王的奴仆。夫差欲许之,伍子胥劝阻说:“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同上)。夫差不听,而是采用太宰嚭的意见,与越平,保存了越国,养虎遗患。公元前485年,夫差听说齐景公死,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夫差欲兴师伐齐。伍子胥又劝阻说:“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伐越),而务齐,不亦谬乎!”(《史记·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出于对越国国情的观察和分析,而提出的这一意见是正确的,可是夫差不听,仍然放任越国而伐齐。还听信了接受越国贿赂的太宰嚭的馋言,处死了军事、政治才能卓著的功臣伍子胥,不仅削弱了吴国的力量,而且落入越国的圈套。所以,韩非子说:“吴诛子胥,而勾践成霸”(《难四》)。削弱了自己,帮助了敌人。

第三,穷兵黩武,不惜民力。夫差凭“神之所使”,而“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墨子·非攻》),利用其父阖庐时积累的财富,大事攻伐,几乎年年用兵打仗。由于常年穷兵黩武,劳师远征,人力、财力消耗巨大。加以夫差骄奢淫逸,“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左传》哀公元年),以致“罢(疲)苦百姓,煎靡财货,以尽民力”(《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致使吴国内部阶级矛盾尖锐,民情鼎沸,夫差的统治风雨飘摇,最后吴国被越国灭亡,夫差“遂自刭死”。临死时说:“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史记·吴太伯世家》)。虽有所觉悟,但悔之晚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