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有罪”的背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特需有罪”的背后

日本经济由于是靠特需(侵朝战争时的军事订货)恢复起来的,所以在结构上依赖美国,而且是不稳定的,是有其特殊性的。对于这一点,昭和28年度(1953年度)的经济白皮书,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经济白皮书说:“由于有了特需,日本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日本经济却陷入了离开特需就不能自立的那种不正常的状态。不能不说这是特需的一大罪状。”

特需,本来是一种临时性的收入,可是持续的时间意外的长,在昭和27、28年(1952、1953年)却达到了八亿美元。从表面看来,日本经济已经实现了自立。在产业界,有一部分人甚至期望在特需订货热结束之后再出现新的特需(美国为进行军事扩张和增加对东南亚的开发援助而向日本提出的新订货),他们天真地希望依靠这种新特需来取得发展。特需,对日本经济来说,在美国断绝援助以后,起到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增加外汇的作用,同时也渗透到了国内市场,不断地刺激和扩大了需求。如果特需是援助性进口,那么它的作用只能起到确保物资的供应,弥补国际收支的作用,不会起到增加收入的效果。而特需,在国内可以起到使收入加速周转,对消费和投资起到刺激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在特需减少和消失以后,就更难以使国际收支得到正常的平衡,而且可能使日本在某些方面更加依赖美国,使依赖外力的经济状况长期持续下去。

另外,问题在于特需抬高了国内物价,使得日本出口价格在国际上也是偏高的。特别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产品的价格在当时比其他国家高20—30%。如果根本没有特需,可以肯定,日本企业会降低物价,增加正常出口。现实的正常出口比昭和26年(1951年)略低些(全年是12亿7千万美元,由此可见特需收入是多么大),与昭和27、28年(1952、1953年)差不多。也就是说,按现实情况来看,大量的特需使整个国际收支得到了平衡,使整个供求关系得到了平衡,因此,不作任何艰苦的努力,不降低物价,要想增加正常的出口,是不那么容易办到的。

当然,当时日本的正常出口踏步不前,还有其他原因。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战后不久的那段时间一直占日本出口很大比率(占整个出口的20%多)的中国本土市场,由于发生革命而同日本断绝了贸易;过去在中国本土购买的重工业原料不得不到远处去购买,因此进口的成本提高了;第二,战后一直是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的纤维,由于发展中国家实行自给而难以增加出口;等等。但是,越是这样,日本的国际竞争能力薄弱的环节——重工业就越是不能只依赖特需,而必须为了发展正常的出口,认真努力,以消除日本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偏高的缺点,而且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使其成为可能。这是经济白皮书的主张。

战后日本靠侵朝战争的军事订货,恢复了经济,然而,它对中朝人民来说,却是一场灾难,这才是真正的“特需”有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