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的泛滥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潜意识”的泛滥

意识流小说,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派别。它风行于本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英、法、美等国。“意识流”,原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意识处于永远流动状态中,并非片段的衔接,故称之为“意识流”。后来这一名词被用于文学界,人们称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英国的理查生等作家的小说为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家们力图表现现代西方文明社会中,人们伤痕累累的灵魂和扭曲变形的心灵世界。他们追求“主观的真实”,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的病态、忧郁、空虚、错乱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危机。意识流小说一般不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而是打破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着力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隐曲。随着意识的自由流动,把人的感觉、印象、回忆、想象以及情感、愿望等混同在一起,不加整理地记录下来,追求一种心理的真实。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等都是典型代表。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家不再有意设置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的内心意识,按原始的样子直接呈现给读者。时空的复合、跳跃、重叠,是使作品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结合。

“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对于文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同时,意识流小说又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发展到极端,形成“潜意识”泛滥的不良倾向。意识流小说家热衷于刻画扭曲的性格、变态的心理。这一点受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很大。弗洛伊德把精神病人的理普遍化,似乎整个人类的心理都是病态和畸形的。他宣扬“性本恶”,认为人类的本能与野兽无异,其内心的一切活动,都与兽性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有关。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意识流作家们常常致力于挖掘心灵深处阴暗、混乱、兽性、疯狂的东西。以为只有这样才写出了心理的“原始真实”。最后导致作品过多地写性本能、性变态,一味向着丑恶、病态、畸形等方面发展。无意识和潜意识是非理性的,为强调其荒唐、离奇,不可理喻,作家们往往故意渲染内心潜意识的变幻莫测、混乱不堪,在他们眼里,人的内心是一座可怕的地狱,于是把它写得极端混乱猥亵,冷漠残酷,自私卑劣。他们看不到人与兽,正常人与精神病者的区别,抹煞阶级性,其片面性是很明显的。

意识流小说从深层次挖掘人类的心理活动,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同时,它在理论和创作中表现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亦不容忽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