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女皇塔里奥尼晚年不幸
玛丽·塔里奥尼(1804—1884)被推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舞蹈家。她的出色作品是《仙女》,曾轰动整个欧洲,被视为第一个伟大的浪漫派芭蕾。
《仙女》是由她父亲菲利浦·塔里奥尼编导的,她在舞剧中饰演女主角西尔菲达,开始站到脚尖的顶端上跳舞,开创了足尖技术先河。塔里奥尼用轻盈的跳跃,惊人的平衡舞姿和精巧的足尖控制,创造了全新的舞蹈风格。《仙女》的成功,顿时使玛丽成为欧洲的“芭蕾女皇,”成为浪漫主义女性美的象征。继《仙女》之后,她又在由她父亲创作的《多瑙河之女》、《影子》等作品获得了成功。
1832年秋天,玛丽同瓦森伯爵结了婚。婚后三年,她毅然从不幸的婚姻中解脱出来。重返舞台不久,又被不公正的舆论包围了:玛丽·塔里奥尼老了,她的舞蹈过时了,等等。她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国外演出。1837年她接受了圣彼得堡帝国剧院的三年高薪合同,把西欧的一些著名芭蕾作品齐绍给俄国观众。玛丽的到来立即引起了轰动,她那富有独创性的舞蹈赢得了观众狂热的掌声,花束、花环、钻石、首饰投满了舞台,皇帝离开包厢移到最前排。演出结束后,四十名青年芭蕾迷牵着她的四轮大马车送她回旅馆,一路上人涌如潮,狂呼欢跳,全城沸腾。三年后,皇帝和舞迷们馈赠的礼品堆满了她的房间。她的一双用旧的芭蕾舞鞋竟被人以一百美金的高价买去了,加上酱汁,烧煮成菜肴,在欢送她的晚宴上,舞迷争而食之,觉得无上光荣。
玛丽·塔里奥尼在国外几年成功演出,彻底扭转了评论家的错误论断,她的舞蹈没有苍老、没有过时,依然青春焕发,深受各国观众的喜爱,她仍然无愧于“芭蕾女皇”的荣誉。1840年,玛丽重返法国后,又成为巴黎歌剧院理所当然的芭蕾“台柱”,声誉空前高涨。此后,她演出了“四人舞”,1847年末,她演跳了最后一场《仙女》——第一百五十场。玛丽为让青年一代继承下去,精心培养了高徒李弗丽,当李弗丽被火烧死落葬的那一天,她扑倒在李弗丽的墓上,仰天哭号,悲不能已,昏厥过去,从此,这位孤独的舞蹈家失去了感情的依托,也失去了晚年希望的依托,郁郁寡欢,离群索居,生命之树枯黄了。同时,岁月的流逝耗尽了她的积蓄,她陷入了贫困之中。在她辉煌灿烂的年代里她曾慷慨地给各种社会慈善机构捐赠了大量钱物,而今轮到她需要“慈善”的关心时,社会给她的只是冷漠和轻蔑。1870年,玛丽不得不卖掉已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寓所,告别维也纳,来到伦敦,撑着病弱的身子,靠给有钱人家的小姐上舞蹈课赚钱维持生活。
春去冬来,在泰晤士河畔的街道上常走过一个干瘦的老妇,白发苍苍,皱纹条条,曲着背支撑在一根拐杖上。难得有几个行人认出了她,大惊失色地问旁人:“这个老婆子难道就是当年的‘仙女’玛丽·塔里奥尼吗?”1884年4月27日下午,在法国东南部的港口城市——马赛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躺着一位已被社会遗忘了的伟大的女舞蹈家,她向墙上挂着的幅《仙女》剧照投去了最后一瞥,含着凄凉的苦笑,慢慢地合上眼睛,永远地告别了人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