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先锋”的落伍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在这场革命的前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首当其冲地向旧传统文化发出挑战,成为“首举义旗之急先锋”(陈独秀语)。1917年,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第一次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为中国文学的正宗的观点。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文学革命最早的系统见解,也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次宣言、第一声呐喊。此后,以“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蓬勃地展开了。紧接着,胡适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1920年,他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努力地冲破了旧诗词在语言上的枷锁,以白话入诗,使诗接近现实生活,既开辟了诗的新天地,又展示了白话的魅力。在胡适的积极倡导和陈独秀等人的热情支持下,1920年,国民政府宣布文言文体国文分期作废。白话文取得了正宗地位,被社会承认并使用起来。
胡适,作为这场革命的“急先锋”,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由于他奉行的哲学思想是庸俗进化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使他的理论和战斗存在着局限性和软弱性。当他公开向社会发表自己关于文学改革的见解时,不敢明确地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而以“文学改良”的面目出现。他主张“一切经过试验”,“一点一滴的改良”,这与当时汹涌澎湃的文学革命形成落差。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改革的关系上,他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认为“这一次的文学革命的主要意义实在只是文学工具的革命”。这种看法势必削弱文学革命的力量,是错误的改良主义观点,阻碍着新文学的发展。
1925年,胡适最终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中分化出去。一位“首举义旗之急先锋”,由于固守着错误的指导思想而落后于时代,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值得深省的教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