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诗(其四)·[元]王若虚》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王若虚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

这是王若虚《论诗诗》四首的最末一首。这组诗前面有小序曰:“山谷于诗,每与东坡相抗,门人亲党遂谓过之。而今之作者,亦多以为然。予尝戏作四绝云。”可见组诗的宗旨是评论苏轼黄庭坚二人诗的高下得失,对于江西诗派的徒裔抬高山谷,认为东坡不及山谷的论调颇不以为然。四首诗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东坡的诗横放自然,出于真情,不是务奇斗险的山谷诗所可及。他在《滹南诗话》中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大意相同,可以作理解《论诗诗》的参考。

本首诗的一、二两句可说是四首诗中的精义。大意是说文学创作贵在表达内心最直接真切的体验,贵在有真感情。那种把某位宗匠的句法模式作为准则,当成“衣钵”代代相传的风气,怎么能让创作者获得真性情、真感受呢?下面还说,这位创立法规的祖师爷不懂创作贵在出于自然流露的道理,就已经低人一著了,那么即使继承法统的人再多,又能成什么气候呢?

联系整组诗,可知王若虚在这里说的“文章自得方为贵”就是总结的苏轼创作的经验,强调创作要表达自己内心所欲言,而且要写得自然,不要做作,不要雕琢太甚,不要丢掉内心的真情而只在形式上刻意求工,不要舍本逐末。他这里实际上谈的是内容与形式、创新与继承、有法与无法的关系问题。他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强调要有创作个性,主张文无定法,这些恰好对于江西诗派来说都是药石刀圭,是有意义的。他所说的“衣钵”,是一个比喻。衣钵本指佛教僧尼的袈裟及食具。他这里用了禅宗的典故。相传禅宗创于后魏时印度僧人达摩。达摩自称为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他到中国来后、以法传慧可,慧可以后,依次传僧璨、道信、弘忍,五祖弘忍后分南北两宗。东土禅宗以达摩为初祖,其衣钵世代相传,是真传嗣统的标志。黄庭坚为诗自立一帜,后来形成江西诗派。南宋诗人吕居仁自称承山谷衣钵,乃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山谷为祖师。到元代方回又创“一祖三宗”之说,以山谷为三宗之首。所以王若虚诗中所说“衣钵”,是借喻黄山谷“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法则,认为这种衣钵虽然也像禅宗的法统传了下去,可是由于不懂得“文章自得”的道理,因而并未留下诗法的真传精义。这句诗同上句一正一反,反映了王若虚的对江西诗派流弊的看法,应该说是有眼光的。江西诗派末流的毛病照理说不能全由黄庭坚负责,但也不能无因。由于这种传统前后授受,门派显然,宛如衣钵传承,所以这里用了禅宗的法嗣为喻,是很巧妙的,而且含义深微,颇堪玩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