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诗·[汉]孔融》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汉]孔融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从蚁孔,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膠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为人好学,秉性刚直,是汉末的名士。他在政治上反对曹操,屡次触怒曹操。他公然在父子的伦理上大反孔孟儒家旧说,被曹操加以“败伦乱理”的罪名而杀害,可说是“汉末孔府上”的“奇人”。这是孔融临终前的一首绝笔诗,感叹自己被谗言所害。

诗的前六句,说明事情都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言多必失,容易败事;容器漏水,苦于制作不密;河水破堤泛滥,是从小的蚂蚁孔开始的;高山的崩塌,是从猿猴打洞开始的;长江、汉水中的浩淼流水,是从涓涓细流开始的;小小的天窗,能使光线通到本来很阴暗的房间里,使室内变得明亮。“不密”,指容器的缝隙处相接不紧密。河,指黄河。溃,水破堤而出。涓涓,流水细小的样子。江汉,指长江和汉水。天窗,是屋顶上用以通风、采光的窗。冥室,光线很暗的房间。《老子》六十四章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是这一意思。正因如此,那末对事物变化的预防措施,也要从细小处做起。

正因为事情的变化,量变到了一定阶段,会引起质变,所以谗言多了,简直可以杀人。诗的中间八句,就说谗言之可畏,喜搞谗诽邪行之人是会陷害公正之人的,空中的浮云是会遮蔽白日的,浮靡之词是没有忠诚之心的,花开得过于繁茂是最终不会结实的;人们相处过程中,各人有各人的心思,怎能统一合作呢?流言可以耸动视听;物长时间被水浸湿,就是膠与漆也会融化、脱落。谗邪,指喜搞谗诽邪行的人。翳,遮蔽。这里的“谗邪”、“浮云”,当指曹操及曹操集团的人。当时,曹操已掌握朝廷实权,汉献帝不过是个傀儡。所以说“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浮靡。孔融虽是孔子后裔,但却反对孔孟儒家旧说。靡词,当指儒家理论。“华繁”,当指儒家的繁礼缛节。三人成市虎,典出于《战国策》。《战国策·魏策》:“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策·秦策》:“闻之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城市内本来无虎,由于传说的人多,便令人信以为真,这是比喻流言可以耸动视听。解,融化、脱落的意思。

作者自知被谗言中伤后,生命难保。所以诗的最后二句说,生活在世上有着许许多多忧虑,等到一死,也就万事休了。长寝,就是俗话说的“长眠”,指死亡。这两句诗中,充满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

古语说:“莫喜无危道,虽平更陷人。”作者是孔子后裔,学识渊博,前半生又官运亨通,因此就忘了居安思危的前人教训,秉性刚直,甚而变得狂放而怪诞,终遭杀身之祸。从作者的这首《临终诗》,结合作者的生平来看,不正从反面说明了“莫喜无危道,虽平更陷人”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吗?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易。诗中运用博喻的手法,用好几个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诗中用典贴切,能够很好地为诗歌的主题服务。更值得注意的是,全诗层次井然,从中可见作者临危不乱的性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