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顺之》言情赠友诗歌
弓刀十驿岳莲州①,渭水秦山得意秋。
王粲从军正年少②,庾郎入幕更风流③。
寒乡况味真鸡肋④,清镜功名属虎头⑤。
寄谢溪风亭上月,老来乘兴欲西游。
“弓刀十驿岳莲州,渭水秦山得意秋”是说在这金秋季节里,天高气清,你弓刀一身,意气昂藏,到遥远的华州去从军。跃马于渭水秦山一带,正是你得意之时啊。“弓刀”启下联“从军”、“入幕”。“十驿”指从樊家乡定襄到华州的距离,不一定是实指。这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对方的目的地,此别的因由,同时,以清秋季节和秦地的山水衬托人的精神风貌。
“王粲从军正年少,庾郎入幕更风流”意思是: 你像王粲从军时一样年轻,比庾杲之入幕更加风流。王粲投依荆州刘表时,年仅十六岁,这里是称赞樊风华正茂。庾杲之入王俭幕,深得幕主的器重和赏识,时人也以为值得钦羡,所以,这个典故含有多层意思,一是称扬他像庾一样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二是预祝他此行不虚,当得重用。此外,也暗示了樊所投之人非平庸、奸诈之辈,而是像王俭那样位望崇高的人物。“正”、“更”两个响亮的去声字,流露出诗人对樊的褒扬和喜爱。
“寒乡况味真鸡肋,清镜功名属虎头。”两句意思是: 自己退处寒乡,景况萧条,情味索然,如同鸡肋一样,不值得过分留恋。你生有富贵之相,出去闯荡,功名富贵正是属于你这样的虎头燕颔的人物。“清镜”与首联 “得意”相应。对镜自视,“虎头”贵相,见出诗人想象中的樊的踌躇满志。
末两句承上 “寒乡”而来,表明诗人自己的打算,进一步鼓励樊的从军。谢,辞别; 寄谢,遥遥作别。溪风亭上月,即溪上清风,亭上明月。诗人说樊的从军已激发起他的功名之心,他要告辞溪风亭月,结束乡居生活,乘着豪兴,策马西游。其实,他不一定就真的从此成游,这里讲的只是他当时的情绪感受,但我们从中也可看出他对樊从军的激赏或有意这样说以示鼓励。
送别诗往往都显得难分难舍,情意绵绵。即便是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语,也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感安慰在内; 即便是王维送落第的綦毋潜还乡,需要对他百般开导,也有 “置酒金门道,同心与我违”的情话。而此诗却不然。它除了首尾二联隐约透露出分手的消息外,分别时的景物、情意全不见。这可能是因为诗人已“老”而樊 “正年少”,二人不属于同一个感情阶层,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因为诗人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他知道对于樊这样有着远大志向和抱负的青年来说,此时所需要的不是缠绵的情绪,而是老一辈名人志士的理解、关怀及至表扬,所以,在诗中,他以主要的篇幅,从三个方面对樊加以鼓励,以坚定其信心。“年少”、“风流”着眼于青年人的共性; 富有朝气,富于春秋,是说年轻应当有为,其中还以 “虎头”贵相预祝他成就功名。紧接着,第二层,从樊从军背景上对他的行为加以肯定。在诗人看来,与其像自己这样守在况味如鸡肋的寒乡,蹉跎年华,终老一生,不如走向外面的世界,做一番闯荡探求,这也就说明樊之从军不是仰仗年少、空慕风流的无聊举动,而是有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的。最后,诗人以自己的行动打算证明西行值得向往羡慕。尽管没有别时的依恋,别后的相思,但诗人的一片关怀、爱护和期待之情却也深绵殷切,感人至深。
注释
①岳莲州: 指西岳华山所在的华州。《华山记》: “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②王粲: 字仲宣,东汉山阳高平 (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汉末动乱中,随父离开家乡,两迁长安。十六岁时,从军荆州,依附刘表。③“庾郎”句: 庾杲之为王俭卫将军长史,萧缅给王俭信中说: “庾景行泛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时人以入王俭府为入莲花池,认为值得羡慕。④鸡肋:《三国志·魏志》裴松之注: “时操欲还,出令曰 ‘鸡肋’ ,官属不知所谓,杨修曰: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 ”后用以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的事情。⑤虎头: 旧时相命家以虎头为贵相。《东观汉记》十六写班超: “相者曰: ‘生燕颔虎头,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又: 东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