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朱仁中》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寄朱仁中》言情赠友诗歌

闻君经乱后,居处是山巅。

家在聚如客,粮余食带烟

戍鸦分落日,烧草共残年。

因忆先丘垅,于今是极边

南宋晚期 虽有内忧外患,但封建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粉饰太平。当日诗坛,如江湖派一类的小诗人,风格卑弱,缺乏激越慷慨之声,无助于震撼民心、救亡图存。直到赵宋王朝覆灭前夕,随着国破家亡厄运的降临,现实的教育使人们猛醒,于是涌现出一大批如文天祥那样的爱国诗人。他们在作品中抒发浩然正气,再现了忠贞高洁的品格,成为激励人民抗敌救国的时代强音。其中,谢翱正是被时代所熏陶、又力图扭转时代车轮的爱国诗人的代表。他积极参加了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武装斗争。文氏兵败被执,谢翱逃亡山林,隐姓埋名,漫游两浙,所至辄感慨恸哭,诗篇充满了不甘失败的呐喊,沉郁悲愤,节概卓然,桀骜有奇气。

《寄朱仁中》是一首抒写友情的五言律诗。诗篇是写给同样亡命山林的好友朱仁中的。语言朴实平易,感情诚挚深沉,风格萧瑟悲怆,显示了他的诗作是宋诗的最后闪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联开门见山,直入正题,和盘托出了对于友人的友谊和怀念。一个 “闻”字,写出了朋友之间音信隔绝的久远,形象地表达了获得信息后_的喜悦之情。但是对于爱国志士来说,个人的生死代替不了国家的存亡,大难不死的暂时喜悦无法洗刷掉痛定思痛的悲哀。在这场战乱浩劫中,志士仁人不甘做亡国奴,避乱山中,经营着艰苦又无聊的生活,度日如年。朱氏如此,诗人何况不然! 一种国破家亡之后的孤独、寂寞与失落感油然而生。使人对流离失所的无奈与悲痛作出了种种联想。颔联承此而转入对于痛苦现实生活的形象描绘。“ 家在聚如客”,家人虽然幸存,聚集在荒芜的山中,但离乡背井,犹如作客,早已丧失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也预示着失掉了国家主人地位的可悲。“粮余”并非余粮,而是指乱后残剩下来的粮食,比喻勉强够吃之意。“食带烟”,形容粮食带有山中水气的霉味。颈联具体描绘即目所见的景色,寓情于景,以荒芜之色写尽了心底的悲凉。末联由此生发,议论抒发,慨然作结,由朋友间的私人友情,转入了共同的黍离之悲、故国之痛,感情得到了升华

诗的佳处是结构平稳细密,但潜伏的感情洪流却自然起伏,鼓荡其间,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感情层次由浅到深、由低向高的转化与升华,“表现宋代最后一点爱国精神与正气”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册) 。另外,颈联以形象之笔,托出了诗人悲哀彷徨的心绪。“戍鸦分落日,烧草共残年”,犹如印象派画家笔下的落日景状,色彩极其鲜明,启人无边的遐想。年关黄昏,残阳如血,斜挂西天,象征战乱的“戍鸦”站立树梢,不祥的黑色身影出现在落日中间,将它分为两半,破碎而不圆,与远处烧山的野火相映成一片。人啊,也就像这碎损的落日和槁枯的柴草,很快就销磨了一生的残年。而故乡、家国又在哪里呢?色彩的强烈、景色的破损,透露出隐藏在语言文字后面的深层意义。山河破碎的悲痛,浩然正气的激荡,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刺激,引起了爱国思绪的共鸣。

注释

①乱: 指13世纪70年代元蒙大军灭宋的战争。②烟: 山岚云雾之气。③先丘垅:先,祖先,丘垅,高隆的坟山,这里以祖先庐墓喻故乡。④极边: 遥远的边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