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萧若愚》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送萧若愚》言情赠友诗歌

送君南下巴渝深,予亦迢迢湘水心。

前路不知何地别,千山万壑暮猿吟。

古人最重离别,江淹早就对这一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作过艺术的概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确,我国古代大多数送别之作大都染上了一层愁怨忧伤之色,所谓 “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此诗所表现的也是这种类似的别情。

首句写诗人送友人南下。“巴渝”,在今四川重庆一带,其中的 “深”字,看似无理却值得推敲,它既是指 “巴渝”在地理上的偏僻,也是指友人一去巴渝之后,与自己在空间上的阻隔之深; 既显示了诗人对友人此去前途的担忧,又说明他与萧若愚的友情非同一般。次句点出这次送别的特殊性; 诗人送别友人而自己亦在旅途之中,因此离别的情绪就更浓。湘水发源于广西,流入湖南,作者前行的目的地当在湖广一带。“迢迢”写出行程的遥远,“迢迢湘水心”是指诗人远去湘水时的种种心理感受,他也许是因政治失意被贬而心绪寥落,也许正为离亲别故、远走他乡而神情抑郁。一个 “亦”字,说明他和他的友人对这次远行有着同样的心理反应,他们的情绪都比较低沉。

尽管如此,开始的一段路程,因有友人相陪,还可以吟诗作赋、畅谈古今,借以消解羁旅之愁,但是,与友人前路相别却又是势不可免,那时节,行路人送行路人,远行的伤感会越发的加重。从全诗看,前路相别才是诗歌的高潮,前面两句不过为此作了必要的铺垫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对相别的处理,采用了虚写的手法,“千山万壑暮猿吟”乃是诗人设想中的离别场景,“千山万壑”是离别时的空间景物,诗人从这雄奇、阔大的自然中,无疑更会感觉到自己的孤单无助,而这特定的自然景物也恰恰为诗人的离别之情增添了几分凝重,几分伤感。此时此刻,一轮血红的太阳正悠悠地西沉下去,她冷眼注视着这一对离别的朋友,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令人很自然地想到李义山那伤感的撼动人们心灵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情此景,已足以教一起远走他乡而又分别在即的两个羁旅之客“意夺神骇”,黯然伤神了。而一声声凄然断肠的猿鸣声,又像是有意要为这离别的场面重彩浓抹几笔。它打破群山的寂静,撕开夕阳的冷漠,重重地撞击着离人的耳膜、敲打着离人的心弦,使其烦乱之心益发烦乱,凄伤之意益发凄伤,那深受感染的群山,也便情不自禁地将这悠长的哀鸣声传递下去,扩散开来,于是,四面八方便充满了猿的哀吟,无声的“日暮离别图”平添了这一曲曲断人肝肠的伴奏曲,任谁身处其中,都不能无动于衷,何况一对在他乡即将分手的好朋友?

全诗写的是离别之情,却并未从正面抒情,而是寓情于景,在景物的描写中自然地表现离情。前人称其“得唐贤三昧”,其实,我们把它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相比,又可看出其不同之处。李诗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纯就眼前景物写起,叙述送别,表现别情,都极其自然,毫无雕琢痕迹。此诗则为了表达离情,不惜凭空构象,在诗歌意象构成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远不及李白诗自然。但此诗亦同样“只写景而离情自见”,避实就虚,空灵而不质实,无疑也是一首送别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