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鄂王墓·元·赵孟頫》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赵孟頫

鄂王墓上草离离, 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 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 水光山色不胜悲。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率领岳家军,直捣朱仙镇,使金兵闻风丧胆。但是,岳家军的节节胜利,却引起了宋高宗、秦桧之流的疑忌,于是一连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飞退兵,最后竟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上。宋孝宗时,岳飞的冤案得到昭雪,将其改葬于西湖栖霞岭。宋宁宗嘉定四年后追封为鄂王。自从南宋叶靖逸的《题岳王墓》起,历代骚人墨客凭吊岳飞墓的诗词数以百计,而赵孟頫的《岳鄂王墓》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诗在首联就点题,描写了秋日岳飞墓的荒凉景象:“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岳飞当年虽是蒙冤而死,但自孝宗起就在西湖边修建坟墓,供人凭吊祭祀。但是,如今南宋已经覆灭,岳王墓也长期无人祭扫,一片荒凉,唯有秋草、石兽而已。作者抓住了“荒凉”两字,揭示了岳王墓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时代的沧桑巨变,寄托了自己的亡国之恨。写岳王墓的“荒凉”,作者先点明时令:秋日,西风萧瑟,万木摇落,创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然后又用两种典型事物:“草离离”、“石兽危”,进行具体刻划,秋草繁茂,石兽危立,既紧扣题目“岳鄂王墓”,又把坟墓荒凉残破的景色和盘托出。坟上长满秋草,说明许久无人祭扫,有力地表现了在蒙古铁蹄下临安的萧条景象。坟上的石兽,标明了岳飞的身份,也象征着他的英雄业绩和爱国精神长留于天地之间。

诗的颔联进行议论:“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这里,作者从“南渡君臣”和“中原父老”来反衬岳飞抗金事业的意义及造成悲剧的原因。靖康乱后,宋室南渡,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他们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却向金人屈膝求和,以维护其半壁江山。这是造成岳飞悲剧的总根源。但是,中原父老却依然盼望着王师的到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岳飞的抗金正反映了广大中原人民的心愿,得到各地义军的支持,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这就招来了宋高宗的忌恨,结果大祸临头了。这两句虽然没有正面写岳飞,但是通过一反一正两种形象的塑造,岳飞伟岸的身影巍然挺立,他的抗金事业可与日月争辉。李清照诗曰:“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深刻地揭示了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那么到岳飞被害的时候,南渡衣冠不是少王导,而是一伙“轻社稷”的卖国贼;北方也没有象刘琨那样的义士,只能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了。

颈联两句仍是议论:“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写杀害岳飞造成的严重后果,怵目惊心。一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已经被秦桧等奸人所谋害,后悔又有什么用?如今连宋金对峙的局面也不能维持了。作者用“已死”和“不支”,表现了岳飞的被害和南宋的覆灭之间的因果关系,深刻的历史教训是令人刻骨铭心的。

因此,诗的尾联倾诉了诗人的悲愤:“莫向西湖歌此曲,山光水色不胜悲。”“西湖”两字再次点题,首尾圆合,并引出下面“水光山色”。西湖乃风景秀丽之地,如今风景不殊,但山河已改,人事已非。作为赵宋宗室的赵孟頫怎能不悲伤呢?

赵孟頫这首《岳鄂王墓》和杜甫《蜀相》立意相同,都是凭吊古迹,颂扬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从而抒写自己的崇敬和痛惜之情。在写法上也极相似,杜诗首联、颔联写景,而赵诗仅用首联写景,将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相森森”紧缩为“鄂王墓上草离离”一句,将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紧缩为“秋日荒凉石兽危”一句。杜诗如工笔画,细腻逼真;赵诗如写意画,粗犷简洁。杜诗颈联、尾联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来正面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末句抒情,表现诗人对诸葛亮死的无限哀思。赵诗却仅用“英雄已死”来正面叙写岳飞,其他从三个侧面揭示了他的英雄业绩、悲剧命运以及严重后果。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君臣相得如鱼水,而宋高宗却心怀猜忌,必欲置岳飞于死地;诸葛亮是出师未捷,抱恨长逝,而岳飞却因出师大捷,惨遭横祸。两相对比,更加激起人的悲愤和同情。诸葛亮死后,蜀国旋即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宣告结束;岳飞死后,南宋不久覆没,天下中分的局面无法维持。因此,赵诗在评价岳飞时,确从杜诗得到了启迪和借鉴,但是也有所开拓和创新。尾联紧扣异族统治下的西湖,抒写了作者对岳飞的怀念和故国沦亡的哀愁,比起杜诗来更渗透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切肤之痛。但是,赵孟頫是一位两重性格的人物,他既入仕元朝,又怀恋故国,思想矛盾,感情沉郁,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深处的折光反射,读来倍觉凄楚动人,哀怨欲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