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本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是咏昭君村的。
王昭君是汉元帝宫人,由于她的特殊遭遇,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在以昭君为题的连篇累牍的诗文中,杜甫的这首七律是皎皎者。
诗的首联“用形家寻龙问穴之法,大奇!”(《杜诗解》)起句如大江东去,撼山摇谷。“赴”字拟人,将群山万壑写活,欲伴诗人齐去访古,其情之殷,其行之疾,不言而喻。第二句如涓涓细流,轻声低语。在这秀美的山水之间,还有王昭君出生成长的村庄,“尚”字透出诗人对灵秀钟斯的赞叹,既点出所怀之人,又交代所咏之迹。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一疾一徐,一重一轻,可谓摇曳多姿。
颔联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十四字,抵得上一部王昭君传记,这是何等高超的概括凝炼之功,昭君辞汉,远嫁匈奴,葬身荒漠,只留下一抔黄土朝着衰草斜阳。工巧对仗,双声迭韵,推敲语词,饱含深情,诗人在倾全力歌唱。“一去”、“独留”都寓有无边的感慨。“连”字写出昭君虽远行千里,却心系故国;“向”字表现了孤魂异域的悲怆凄凉。
颈联再写昭君出塞,从而讽刺汉元帝昏庸,寄托对昭君的哀怜。凭画图而辨宫女容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可想而知。“春风”般的美貌反遭嫉妒暗算,确实令人不平,而诗人杜甫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如此!昭君葬身他乡,只有玉饰丁当作响,在凄凉的月夜,伴孤魂随北风飘归汉朝。怀古伤情,哀思缕缕,一个“空”字,寄托无限惆怅。这两句明暗相伴,因果相生,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尾联承上而来,咏叹昭君的哀怨千古流传。《琴操》云:“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庾信亦有《昭君词》,其诗云:“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这些以咏叹昭君为题的曲子,都在评述当年的故事,诉说昭君的哀怨,寄托作者自己的情怀。“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明”二字,是说咏叹曲的主题鲜明,异口同声,谴责昏君,同情昭君。“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王安石的《明妃曲》也证明了这一点。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人们对昭君出塞给予很高的评价。翦伯赞在《内蒙访古》里写道:“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基于此,就不会再有昭君哀怨之叹。而杜甫于此篇中采用传统说法,触景生情,借咏古抒怀,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表达眷怀祖国的思想,是无可非议的。
令人高兴的是,杜甫从美学的角度,雕塑了王昭君光彩照人的形象。这首诗和上首咏庾信宅不同点在于,上首诗多议论之词,这首诗则以形象说话。色彩明丽的青山绿水,富丽堂皇的楼台殿阁,浩瀚荒凉的北方沙漠,阒寂冷落的青冢孤坟,凄惨悲凉的销魂月夜,春风娇美的昭君容貌,诗人刻意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成鲜明对照和极大反差,为昭君涂上一层悲剧色彩,几乎确定了王昭君在以后的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不可改变的优美形象,给人以情的感染,爱的启迪,美的享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