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悲。
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欲写诗,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后,耿耿于怀,常欲写诗与之较胜负,后来便写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崔颢的《黄鹤楼》诗,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见《沧浪诗话》),而李白这首诗与之相比,“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足见李的这首诗在唐七律中的位置了。
这段记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一般说来,模仿的作品,难得原诗精髓,因而常画虎类犬。而李白的这首诗,却独能与原诗各有千秋,难分昆仲。两首诗的语言,同样是自然流畅、明快优美,韵律同样是“意得象先,神行言外”,不拘泥于格律而自然成韵。同是登临之作,崔诗把传说、写景与感情交织在一起,李诗则把传说、历史、景物与感情熔铸于一炉,抒发了忧国伤时的心情,意旨较崔诗更为深远。因而,李白这里的模仿,是高明的学习、借鉴、再创作。
传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彩凤集于山间,时人筑台于山上,山名凤凰山,台名凤凰台。这个传说当然是靠不住的。但诗人在开头两句却以虚作实,把传说当作真有其事。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可见当年的凤凰台是物华天宝之处了。可是眼前却是“凤去台空”,只有大江独自日夜东流,诗人怎能不感慨系之呢?三、四两句从传说回到现实,由慨叹凤凰的一去不返,转而伤感历史的巨大变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金陵曾是三国吴和东晋的首府,当年深宫美女,都城的士绅,都化作一抔黄土,那时的太平盛世又到何处去寻觅呢?
“诗言志,歌咏言”,以上四句,或咏叹传说,或凭吊历史,诗人都是十分伤感的。诗人刚刚被排挤出长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受到了极大挫折,那消失的凤凰,那逝去的繁华,怎能不牵动诗人的百结愁肠呢?
但是,当诗人放眼看到壮丽秀美的山河时,精神似乎又振作起来了。的确,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爱是热烈的、深沉的。在他讴歌大自然的大量诗篇里,总是喷发着火一般的热情,用炽热的爱和大自然拥抱在一起,熔化在一起,而且总以自由奔放的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杰出的艺术才能和脱俗独创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自然流畅、对仗工整的千古佳句,把远处绰约可见的三山,近处被白鹭洲横截的秦淮河描绘得优美动人。山河的美的确把诗人的伤感淡化了,然而,冷酷的社会现实终究无法使诗人摆脱伤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当大诗人想到皇帝被佞臣包围,自己报国无门时,反而更加伤感了。
李白的诗大都是积极乐观,热情奔放的,那怕是一些消极避世之作,诗人自己也总是充满了自信。象这首基调伤感的诗,在李白的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却更真切、更深沉、更细腻。诗人被排挤出长安,虽受到极大挫折,但报国之情尚未泯灭,而又觉报国无门,诗中表达的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读之使人泫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