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唯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柳永的《双声子》在宋词中,是颇有特色的、较早的一首怀古作品。
起句“晚天萧索”,是写眼前的阴暗、荒凉景象,触景生情,不由得回顾自己羁旅行役的痛苦。“断蓬踪迹”中的“蓬”,本是一种草本植物,开白花,被风拔起,离地飞旋。古人常把它作为生活飘泊不停的象征物。一个“断”字,把它浪迹江湖,思家又不能归家的苦难、离愁的心情刻画了出来。顺势而下,未尝不可,但作者急于摆脱离愁的困扰,故意宕开一笔,企图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中解脱出来,于是坐上画船(兰棹)乘兴游览了三吴的风景〔据《水经注》载:古时称吴兴(在今浙江省)、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为三吴〕及春秋时曾是吴王夫差和西施游宴作乐的姑苏台。可是他满眼见到的却是荒芜、冷落的景象,全然失去了当年的光辉。如此沧海桑田的变迁,不能不引起一生大部分时间过着飘泊羁旅而又见多识广的柳永的无限感慨。苏州曾是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夫差的故都(旧国),而今竟连当年的“香径”都被野草湮没了。“香径”,又称采香径,在苏州市郊灵岩山上,是吴国宫女采集花草所走的小路。作者在这里用“香径”借代吴王的种种遗迹,可谓别具匠心。它既暗示了当年这里曾是群葩争妍、处处飘香的花园,也道出了这里曾是曲径亭榭、幽雅别致之处。而如今“徒有荒丘”,满目凄凉,不由得使作者感慨万端了。
歇拍承以上三句作结。“繁华处”是概括当年吴王得意恣肆之时的“三吴风景”、“姑苏旧国”的风貌;“悄无睹”是指古今强烈反差所引起的视觉反映;“唯闻糜鹿呦呦”,看来是写声响,实则更烘托出彼时彼地的寂静与荒凉。
换头以“想当年”承上启下。抚今追昔,把时间推向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运筹决战”写出了多路诸侯,煞费苦心,策划军事行动,血战疆场的凶狠而又贪婪的勃勃野心。他们为了“图王取霸”,以致互相残杀的战事无休无止。其中第二句的领字“空”,把各国诸侯的企图和作为贬得一无是处。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滥用权力,穷兵黩武,不断挑起战事,荼毒百姓的强烈不满。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对离愁别恨的体会也较深,所以,他在这首词中,揶揄和谴责这些统治者在名利场上的明争暗斗,对他们的野心表示了极大的愤懑和蔑视,也就很自然了。
“江山”三句是称赞范蠡能功成身退,在美丽的山水环境中,过隐居生活。其中的“翻输”,是反不如的意思。作者对范蠡的赞美,固然是为了进一步表示对诸侯“图王取霸”的蔑视,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心理,既然没有用世、为民效力的可能,也就只得遁世落个清白,这种与世无争、看破红尘的达观,应该说是消极的。至此,作者并没有从吴越兴亡的原因中引出什么教训,而是以“验前经旧史”两句承上作结。在他认为“前经旧史”的“风流人物”都是徒然记载,很明显,作者的消极情绪,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挥。但如果我们把诗中流露的消极情绪,跟作者的坎坷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看作他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呼喊。这样,我们也许还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结句“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是写现实的景和情,照应开头,总结全词。尤其词末的“愁”字,画龙点睛似地道出了贯穿全词的情绪。虽说已经道破,却还十分耐人寻味。
这首怀古词,没有某些怀古作品用典多而僻的缺陷,而是紧扣内容,用一些较通俗的典,而且用得灵脱自如,这就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