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遹《彭蠡夜泛》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彭孙遹《彭蠡夜泛》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彭孙遹

清浅宫亭水,溅溅百道流。

残春风送客,终夜月随舟。

野水沉蒹苇,遥天挂斗牛。

相依有鸥鹭,任意宿汀洲。

这首诗描写彭蠡湖泛舟时晚春夜景,并抒发诗人向往山水之乐的情怀。语言清丽,意境优美。

首联总写彭蠡湖景象。先点明泛舟地点,是在彭蠡湖。彭蠡湖即鄱阳湖,在今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淡水湖,但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湖泊面积及水深相差很大。时届晚春,正是彭蠡湖的枯水期,故用“清浅”二字,形容其时不仅湖水尚浅,而且清澈可鉴,在这样的湖水中泛舟,无疑会使人感到畅意惬怀的。接着写彭蠡湖容汇百川,源流众多。“溅溅” 一词,与 “清浅” 相应,写出其时流入湖中的河水水量亦不大 ,所以不是波涛奔腾,而是微波溅溅。诗人通过近观远眺,展示出彭蠡湖的整体面貌,为下面的写景抒情,做好铺垫。

颔联写月夜泛舟。“残春”点节令,是在春已残未尽之时; “终夜”点时间,是整整一个夜晚。两个动词 “送”、“随”,将“风”、“月”二物拟人化,赋于人的感情性格,顿使句子变活,使主观的人和客观的物这本不相属的二者发生“质”的变化,有机地溶为一体,显得二者都充满生气、兴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泛舟”这一行为继续下去,否则,月夜独泛,兴味索然,是很难达于“终夜”的。实际上,“风”、“月”的这种能动性、感情化,正是诗人自己心理反应的写照,春风习习,时时相伴; 明月朗朗,处处随舟,这种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观照,使万物俱寂的夜晚也变成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良辰美景。惟其如此,诗人才会产生对于山水之乐的向往之情。

颈联诗人变换手法,用素描的方式,俯察仰视,摄取湖中近景远景, 勾画出一幅静谧恬淡的图画: 湖里蒹葭纵横, 高空星斗满天, 加上清风朗月,鸥鹭扁舟,使大自然所造就的这幅图画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诗人处身于如此图画之中,不禁尘念都尽,心意俱澄,陶然忘机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写泛舟时的感想,收束全诗。诗人陶醉于这月朗风清的良夜之中,尽情泛舟,自由自在,毫无拘束。乏累时,随意止宿于湖中沙洲之上,虽无人同游,却有鸥鹭相伴,并不感到寂寞孤单。《列子·黄帝篇》: “海上之人有好沤(同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所以此处点出鸥鹭,并非单纯为了与湖山画图增色,实是表达诗人厌于世俗羁绊,遂生忘机之心,欲与山水同乐,与鸥鹭同游的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沈德潜评后二联云:“四语在人人意中而脱口新鲜,浑然无迹”。道出了此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而又不留痕迹,自然天成的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