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诗】·天竺中秋》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原文】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 月中空有轴帘③声。
[注] 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玕:原为神话中的宝树,《荀子·正论》注:“琅玕似珠,昆仑山有琅玕树。”后人遂常以琅玕比喻秀竹,如:“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杜甫)。③轴帘:“轴”,用作动词,卷。“轴帘”,即卷帘。
【鉴赏】
赏月是个传统的主题,大凡赏月诗通常都以视觉形象为主,但在这首诗里,作者匠心独运,致力于刻划听觉印象,写出了他在天竺山上秋夜赏月的独特感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诗的前半段写赏月之人,“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诗人独倚江楼,因为要赏月,所以没有点灯;寒露悄悄降临,说明夜已经深了,然而,当晚风轻轻摇动楼边的翠竹时,仍不时传来一阵阵赏月人的欢声笑语。上句写秋夜的静谧,静到了极点;下句写佳节的欢乐,欢乐也达到了高潮。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中秋之夜所特有那种静中有动的节日氛围。周围的气氛是欢乐的,不过,这欢乐的气氛仅仅是一种听觉印象,是借助于夜风隔着竹林间接地传递过来的,这就使作者保持了一种超然的地位,与周围的一切相闻而不相亲,似乎在赏月的同时,也在观赏着滚滚红尘中的赏月之人,因此,在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又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冷傲和孤独。
在下半段里,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观赏的目光由地下转到了天上。视线转移的触发点是满地落桂,据说天竺山的遍地桂花落自月宫,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即咏此事。这一美丽的传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想,“一夜桂花何处落? 月中空有轴帘声”,正当他凝视满地落桂,品味着这神话般的意境时,突然,他似乎听到空中隐隐传来卷帘之声。这里,诗人用想象中的月中之声来暗指神话里的月中之人,构思十分巧妙,使全诗更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的梦幻色彩。同时,结句中的一个“空”字亦颇有深意,是写月中嫦娥难耐寂寞而感到无奈?还是写作者本人徒闻其声不见其人而觉得遗憾?抑或是写两颗寂寞的心灵在中秋之夜彼此吸引,却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平添无限惆怅?也许,这三层含义兼而有之,这就只能由读者自己去品味,去想象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