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二首》唐诗赏析,《赠别二首》原文与注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牧·赠别二首》唐诗赏析,《赠别二首》原文与注释

杜 牧

之 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①娉娉袅袅:身姿轻盈柔美的样子。十三余:十三四岁。豆蔻句:豆蔻至初夏开花,二月初尚未开花,故用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少女为豆蔻年华。梢头,喻娇嫩。②卷上句:意谓一路上珠帘卷处,看到的女子,总不及作者所赠别的那一个。

【鉴赏】 文学艺术也贵创新。读罢《赠别》,你不得不由衷称道他乃咏诗之“天赋”。

诗人因扬州幕僚生活失意,将别扬州,赠诗相好歌妓,以达情谊,这首与同题另首,均情深意挚。之一重在颂美,之二偏于惜别。

首句中 “娉娉袅袅” 状摹其身段婀娜多姿,“十三余” 称其妙龄。七字之中又无指代,也无名词,却给人以完整具体、生动靓丽的印象,婀娜多姿的靓女仿佛眼前。其引人魅力不亚于曹植 《洛神赋》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那般描绘。全诗仅此一句直接绘写,何况还避实就虚,简直是入妙空灵。

次句写 “豆蔻”,将花喻女。南方人采摘含苞欲放者,美名 “含胎花”,借喻处女。诗人以 “二月初” 之豆蔻来比喻妙龄 “十三余” 的小歌女,既形象姣美又贴切恰当。以花锁 “梢头” 随风颤袅者,尤为可怜。故 “豆蔻梢头” 呼应首句 “娉娉袅袅”。这里人如花靓,花因人丽,赞诗人独特创新,毫不为过。

第三句 “春风十里扬州路”,意兴淋漓,极力渲染豪华大都市的堂皇气派,让人顿有身处十里长街喧嚣热闹的场景之感。扬州城歌榭舞楼林立,佳人美女如云,有多少珠帘卷起,帘内又有多少红衫绿袖的佳人,如此众多者却 “卷上珠帘总不如”! 谁不如?不如谁?诗意含而不露,然而读者却已心领神会了。此处“卷上珠帘”,用贬低扬州倾城美女来突显 “十三余” “豆蔻” 之靓丽,如众星拱月一般。

全首二十八字,由情人写到花,由花写到春城闹市,又由闹市写到佳人,又以佳人环拱情人。笔墨挥斥,妙手丹青,精妙轻爽。告别情人不著一个“您” (君或卿) 字,称道情人不使一个 “女” 字,乃至不言一个 “花” 字、“美” 字,正显诗人独到创新,“尽得风流” 也。

之 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鉴赏】 这首诗承袭前首,抒写诗人同妙龄歌女惜别之情,二十八字不用“悲”、“愁” 等字眼,却道出满腔别情愁绪,写得率诚。

诗人同意中的她不堪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情感万头千绪。“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风情万种,却偏泼墨 “无情”,又饰一 “总” 字,增强语气,倍显浓浓情感色彩。正因为爱得很深沉而又很倾情,所以找不到用何法来表达出来。在告别筵席上,二人凄楚相坐,心中虽含难以诉说的离情(多情),却相对无言,好像彼此毫无情感。

次句写别离之苦痛,诗句却由 “笑” 字入笔。一个 “惟” 字,显示诗人是多么欲对意中人,举杯言别,强装欢笑,让她高兴啊! 然而毕竟是离愁别恨,装不出笑颜来。欲笑是由于“多情”,“多情”却又“笑不成”。这看像是矛盾的情状描写,却把诗人心中的真挚感触,描摹得婉约曲致,富有情味。这艺术功效不次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直接叙写。

诗题“赠别”,是离不开表愁达恨的。但是诗人却抛开自己,去说那别筵上燃烧着的蜡烛,来托物寄意。“蜡烛有心”,在诗人笔头,烛芯却成了“惜别”之心,把其比拟为人。那彻夜淌滴的烛泪,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 “替人”二字,语意更进一层,蜡烛尚且如此“有心”“垂泪”,离人悲伤更何以堪! “到天明”点出告别饮宴时间之长,诗人与意中人不堪分离之情状尽在其中。此诗之妙,全在蜡烛。蜡烛——有心——垂泪——到天明,层层翻进。人之离愁,可想而知。通篇不言“愁”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占尽风流矣!

就诗而言,诗人彰显的情感逶迤缠绵,意尤深远,余味无穷。作者为人刚正不阿,敢论大事,却也不为小节所拘,善于歌舞,月意风情,此诗可见一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