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古从军行》唐诗赏析,《古从军行》原文与注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颀·古从军行》唐诗赏析,《古从军行》原文与注释

李 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 ①烽火:古代边关战事的一种警报。②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③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 “军有敢入,斩之!” 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提着性命苦撑。

【鉴赏】 此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边塞诗有很多种主题,如思乡、勇猛、苦寒等,此诗的主题是反战。诗是以前线一个战士的口吻与视角写的,抒发的是战士在前线苦寒环境中的苦寒心态,目的是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情绪。

第一联是说战士一天的艰苦生活,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白天与黄昏两个词向读者暗示整个一天,甚至可能是每一天,战士的生活就是骑着战马在边塞上巡边,单调而艰辛。第二联和第三联,营造的是边塞恶劣的环境。其中第二联是从以行人与公主作为主体来衬托边关的风沙之厉和心情之悲。第三联则是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示了边塞的空旷和荒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反战主题服务的: 如此荒凉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让战士们来到这里战死沙场呢?第四联以北地固有之物 (胡雁) 与人 (胡儿) 对边地生活环境的失望来进一步感染读者,空寂无人的边地又有什么可以让人拼命相争的呢?最后两联是引用典故来揭示主题。第五联是批评汉代朝廷为了边战不顾将士们的性命,尾联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事实来批评,边战给中原带来的战利品只不过是一种植物,而它的代价却是成千上万将士们的性命!

在艺术上,此诗有三点值得注意之处。首先,诗的结构运用了赋体的形式,即层层铺叙,步步递进。先交待时间、背景、人物,再讲别人 (行人与公主)的感受,然后才正面写到边地的环境。最妙的地方有二: 一是反衬法。胡雁和胡儿本是生活在边塞,按理说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也为之哀鸣和落泪,可以衬托出边塞地域上的苦寒; 二是对比法。尾联以葡萄这种无足轻重的植物来和人的生命进行不对称的对比,就能激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

其次,要理解这首诗,还必须将它放在历代边塞诗的发展中去把握。汉代边塞诗有许多是歌颂战争中将士的勇猛和中原军威的。时至盛唐,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之转变正是反映在这首诗里。这首诗与杜甫的 《兵车行》 主题比较接近,但杜甫的诗因为着墨更浓,所以艺术感染力也更强。不过李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李颀的生活年代略早于杜甫)。再次,唐人写诗都有所谓“汉代情结”,表面上写的是汉代,其实要说的话都是针对唐朝的。一方面是将自己的时代比拟汉代的强盛,另一方面这也是艺术上借代手法的使用。刺古是为了讽今,不直接批评唐代,这也符合儒家“温柔敦厚” 的“诗教” 原则,同时也可能是避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