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因假归白阁西草堂》原文与赏析
岑参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杜甫《渼陂行》诗说: “岑参兄弟(岑参和他的二哥岑况)皆好奇。”“好奇”,即向往不同寻常的、能够激发豪情壮志的新鲜生活和事物,这是岑参性格中的重要特点。但是,岑参在三十岁考中进士时,却只在京城长安做了个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属正八品下,职责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而又琐碎。这对于有“好奇”性格的岑参来说,无异于是被无形的绳索捆缚着,使他置身于牢笼。这使“岑参一度陷入苦闷的境地: ‘三十始一命,宦情都欲阑。自怜无产业,不敢耻为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因假归白阁西草堂,面对云烟变幻,山雨欲来的自然景象,他心里是酸楚的。官微固使人失望,最要命的还是生活的平庸。” (周啸天《岑诗综论》) 他不耐烦衙署的枯燥无味,请假回到草堂这个自由的天地里,将满腔雄豪之气和希图归隐之志,都倾泻在这首《因假归白阁西草堂》中,读来使人感奋、激动,并领略到悠远无尽的意味。
开始四句写雷雨景象,真有惊天动地、云垂海立之势。第一、二句写远景。作者在白阁峰(《清一统志》: “陕西西安府:紫阁峰在户县东南。县志:峰在县东南三十里,迄东有白阁、黄阁峰。”)西面自己的草堂中,纵目远眺,只听得轰然的雷声突然从终南山 (即太白山)那面传来,震耳欲聋。“雷声傍太白” 一句,起得陡然突兀,巨响从天而降,震撼人心,具有先声夺人的咄咄气势。接着,“雨在八九峰”:闪逝雷煞,大雨滂沱,笼罩着莽莽苍苍的终南山诸峰。这铺天盖地的大雨,在惊雷之声的衬托下,更加气势逼人。第三、四句渐次而近: 此时,终南山的雷雨正向草堂汹涌逼来,那东面白阁峰上的乌云,象万马奔驰,涌向那紫阁峰上的十万长松中,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激起满山的虎啸龙吟。开始这四句,雷鸣、雨下、云涌,写来层次分明,又错综交织成一片,并且与终南山和白阁、紫阁诸峰相连,造成一种雄阔无比、笼罩宇宙的恢宏气势。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曰: “起势雄莽。”确是中肯之言。
这四句,恰象一出大戏的开场锣鼓,人们在大锣大鼓的震响中,屏息呼吸,等待那威猛的黑头的出场。然而,作者却就此陡顿,忽然转换笔锋,开出了新的境界,使人在大出意外之后,来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怀。“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是此诗前后过渡的关键。前一句是对雷电风雨交织而成的雄壮景色的赞叹,是承上,而后一句于赞叹之中,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表面是在进一步自夸草堂景色之胜,而实际上,是用“衡门” (即“横木为门”,喻指草堂)与帝都长安以及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衙署相比,京城和衙署虽然那般堂皇,但那生活却是非常平庸枯燥的,哪比得上我这简陋的草堂中瞬息万变、应接不暇的景色,以及那游目骋怀、无拘无束的浓郁的趣味呢?这里隐隐流露出了作者追求新鲜活泼、自由无碍的生活的思想,这也是全篇的结穴所在。
由这关键性的两句,引出了作者的深深感慨。从“幸有数亩田”到末尾,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区区微官的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自己本有数亩薄田,可以象“挫廉逃名”的羊仲、求仲那样过隐居的生活;也听过“达士” (通达事理之人,此指隐士) 规劝之语,正与我心相通。但是,却错误地做了个于世无补、于己不利的区区小官,现在因假而还归草堂,看到自己满身尘俗之气,真惭愧得无地自容啊!如今,钓竿也疏远了,舂米的碓也无人操作,想起来惆怅不已,望着那日暮时渐尽的飞鸟,只听得南溪几声悠扬的疏钟。在这些发自肺腑的诗句中,隐含着忏悔时的一片深情,作者叙述得婉转曲折,读者如听朋友倾诉衷肠,语语扣动心弦。特别是最后两句,作者把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结语十分微妙。那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而自己呢,还滞留宦途,在异乡飘泊,两相比较,怎不令人黯然神伤!那静夜里悠远的钟声,是警醒自己的“暮鼓晨钟”,好象是对自己的召唤,但同时又象是轻轻的叹息。作者用象征、映衬手法,把不尽之意隐含在最后两句,给人留下了回味无尽的余地。到此,这一出大戏虽然没有威猛黑头的出场,但经过巧妙过渡,却引出了小生的清唱,那袅袅余音,真可以三日绕梁。这一切似乎出人意外,但又都在情理之中,觉得十分自然。从中可以见出作者巧妙的构思。
不仅如此,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还形成了一种对比,隐含着作者的深意。开始四句极写雷雨风云来势之猛,一派动荡之势,草堂似乎无法避免暴风雨的冲涮。接着,作者虽然再没有交待风雨,但从最后两句“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的暗示中,显然风雨往别处去了,并没有降临草堂。作者这种大起大落的章法,大开大合的笔墨,动荡与宁静的强烈对比,无疑地隐含着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与“早闻达士语,偶然心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的出处无定的伤喟,正是一致的,两者交相映发,把这种迷惘而又感伤的情怀,表达得更为婉曲而又深沉。
这一首属岑参早期的诗,既有王维、裴迪式的深邃、幽美,但也显现出了自己“语奇体峻,意亦新远” (殷璠语)的特点,它是两种风格的巧妙的结合,这也正可看出岑参处于诗风的转变时期。高步瀛说,此诗“魄力沉厚,意境幽渺”,兼有两种特色,不为无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