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送浑将军出塞》原文与赏析
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继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塞上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诗论家历来评高适诗的风格为“悲壮” 即既有“悲”的一面,又有“壮”的一面。有的诗“悲壮”俱备,如《燕歌行》。所谓“壮”者,即诗歌“颇有雄气”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豪宕感激”,“有建大将旗鼓出井陉之意”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而构成这种雄壮豪放风格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诗中着力塑造了一系列充满英雄气概和豪放个性的人物形象,使其作品洋溢着一股壮气勃发的豪健气势。《送浑将军出塞》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时高适已入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浑将军为哥舒翰麾下之云麾将军、皋兰府都督浑惟明,其祖先即汉代匈奴浑邪王。故开始二句: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就从浑将军的祖先写起: 远在汉代,他们就是归顺中原政权的部落首领,族贵兵强,屡立战功,高居王位,非一般人可以比拟。起调高远雄浑,豪气笼罩全篇。“子孙相承” 以下四句,由“族贵兵强”生发开来,随着时代的前进,逐次展示出浑将军光辉的家族传统的发扬光大:“子孙相承”,遍布朝野; “部曲”精锐,驰骋“燕支” (山名,今甘肃山丹县东南)。率擅长骑射的“阴山(山名,今内蒙境内)儿”箭无虚发;骑一日千里的“大宛马”所向披靡。这是何等雄壮的军威!
如果以上儿句侧重于勾画浑氏“部曲”的英雄风貌,那么“银鞍玉勒绣蝥弧” (蝥弧:军旗)以下四句,则把焦点聚集到了浑将军身上。不过,诗人并不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渲染出浑将军的忠勇义烈和赫赫战功。“银鞍”一句,先以物写人。马具精良,军旗猎猎,传达出浑将军高昂的志气。后面三句,每句以一历史上的名将形象来烘托浑将军。“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作嫖姚校尉大破匈奴(此喻哥舒翰)。“骨都”指匈奴左右骨都使。句首用一“每”字,说明浑将军经常随哥舒翰出征,战功累累。同时,又以李广的关心将士,身先士卒,卫青的不泥于古人兵法,以方略为贵,托出浑将军的优秀品质和用兵的灵活。以上十句可作为第一层,诗人从“族贵兵强”,战功卓著等方面,把浑将军的形象刻画得高大雄武。
但浑将军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固步自封,再立新功。“传有沙场千万骑”以下为第二层,形势急转。当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已。塞外的生活是苦寒冷寂的,特别是不时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画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可是,诗人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再一次从侧面深刻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意气”二句,诗笔又从正面直探心曲,展示出浑将军豪迈的“意气”:只要能为国杀敌,确保边疆,就是转战“万里”,“辛勤”经年,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诗人再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的广漠边塞; “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的军旅生活; 春风不度,杨柳绝迹的“关西”苦寒之景,反衬出众多“侠少年”藐视一切艰难困苦,勇赴国难的牺牲精神。这众多的英雄群象,如众星拱月一般,使浑将军叱咤风云,横行万里的风貌更加神完气足,光彩照人。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回扣题目的“送”字,寄托自己的殷切希望。“从军借问”二句用王粲《从军诗》之意,颂扬浑将军所从之主帅哥舒翰的“神武”。正因如此,则不致久劳师于外,故麾下当“击剑酣歌”,以示庆幸。“绕朝”,秦大夫,“策”,马鞭。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有晋人士会返晋,绕朝赠之以策的记载。“策”字这里语含双关,也有“策谋”之意,即希望浑将军不要忘记自己临行时所献的破敌之策。“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期望浑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诗人连用两典,结得意远。杜甫说高适“篇终接混茫”,良非虚言。
别林斯基曾说: “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别林斯基论文学》)在这首诗中,高适以高远雄浑的起调,整散相间的句式,不停转换的韵律,侧面烘托和正面描绘,大笔勾勒和重点刻画相结合等艺术手段,极力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通过这个形象,不但展示出蓬勃向上,璀璨壮美的“盛唐气象”,同时也凸现出诗人性格豪迈,抱负远大和刚毅勇敢的精神面貌。使其诗歌具有雄壮豪放的鲜明艺术风格。也正因浑将军形象的光彩夺目,故前人评曰: “浑将军得此一诗,胜于史篇一传。” (赵熙《唐百家诗选》手批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