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本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流产后,被政敌弹劾,贬知滁州。四年后,即皇祐元年(1049),由扬州改知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年四十三岁。出于对颍州人情风俗淳朴和西湖景色秀美的挚爱,同时也鉴于宦海风波的险恶,“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思颍诗后序》)。次年离颍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约挚友梅尧臣买田于颍,以作退居准备。时隔廿二年之后,即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的欧阳修终于致仕,退归颍州私第,安度一生中最后的一年。这时间,他饱览西湖之胜景,畅然于清风明月之嘉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创作了十首“聊佐清欢”的组词《采桑子》。每首首句末尾都有“西湖好”三字。形成了这组词统一的主题和形式。
本篇是组词的第一首,写春日泛舟游赏西湖所见的美景。颍州西湖,在汝阴西北,是颍河会诸水汇流之处的水泊,长十里,广三里,风光秀丽,当时与杭州西湖齐名。起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旨,直抒赞美之情。透过“轻舟短棹”四字,在激发人们浮起形象画面的同时,又轻松自然地表达了词人悠然自得的兴致。而“西湖好”三字,在直抒胸臆的朴素语言的表层之下,正凝聚着词人对西湖的全部的爱。接着,一泻而下,分四层具体描绘轻舟游湖时所见的美好景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先从视觉状写目中之所见。词人身在舟中,眼眺前方,只见“春水绿如蓝”的湖面绵延不断,迎面而来,岸边春草如茵的长堤,飘来阵阵清新的芳香。词人为这诱人的绿色和春光所包围,不禁悠然陶醉了。“隐隐笙歌处处随”,又进一层,从听觉来写泛舟时的情景。词人正为西湖春色而目驰神荡,耳旁又不断传来阵阵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声,隐隐约约,忽有忽无,仿佛是为词人游湖助兴,仿佛是为自然美增添流动的旋律。同时,这短短七字,又巧妙地从侧面暗写游人之盛,点染了游春时节的氛围。
下阕进入第三层。“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词人的目光由前而下,由眺望而凝视:船前无风无浪,湖面水平如镜,轻舟恰似在琉璃之上飘然滑动,丝毫不觉舟船的移动前行。这是视角向下注视船前水面而带来的真实感受,词人似乎暂时摒弃了周围的一切,注目凝视着这一特写镜头,全身心沉浸在静谧超脱的境界之中,获得了独特的美感享受。突然,船槳击水,船边漾起一脉细浪,惊动了近处沙洲上的水鸟,掠岸飞起。“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结拍两句,是全词的最后一层,承静景而写动景,在幽静的画面中注入了动的活力、动的意境和韵味,大有辞尽意不尽之妙。我们仿佛和词人一起,悠然的目光随着水禽矫健的飞翅,渐渐地移向远方的绿水蓝天。
闲雅处,自不可及。(许昂霄《词综偶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