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扬补之画》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楼钥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注释】

①笔如神: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面友:不是知心的朋友,语出扬雄《法言·学行》:“友而不心,面友也。”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八四。

楼钥(1137—1213),宋代诗人,字大防,自号攻愧老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及第,历仕中书舍人、给事中、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卒赠少师,谥定献。著有《攻媿集》。

扬无咎(1097—1169),宋代画家,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南昌(今属江西)人。高宗朝,因秦桧当政,累征不起,擅画墨梅,松竹、水仙等,汤垕《画鉴》云:“扬补之善墨梅,甚清绝,水仙亦奇。”存世作品有《四梅花图》、《雪梅图》等。

扬无咎善画梅花,画作过大量墨梅图,所以楼钥的题诗便由此切入,“梅花屡见”,写的是事实。补之画梅,造诣精深,下笔如有神助。次句再说到画面上的松、竹,画得更为逼真,与真的松、竹相似。夏文彦《图绘宝鉴》说他善画“梅竹、松石、水仙,笔法清淡闲野,为世一绝。”第三句,诗笔一转,由画面具象引发感慨,别出新意,是说除了梅、松、竹以外的许多花花草草,都不是真心相交的朋友。诗的结穴处,诗人用“岁寒只见此三人”,拍合全诗。“三人”即是“三友”,因为避重和押韵的关系,改“友”为人。尾句既回应第一、第二两句,因为“三人”即是诗句中的梅、松、竹,又回应了第三句,是说百卉千花都不是知心的朋友,只有梅、松、竹才是经得住严峻考验的挚友。尾句点明画意和题画诗的题旨,说明扬补之作画的“匠心”在于颂扬梅、松、竹具有傲霜雪、斗严寒的“岁寒心”。

最早在诗歌创作中将梅、松、竹合写在一首诗里的是唐人朱庆余,他的《早梅》诗云:“堪将依松竹,良途一处栽”。但是还没有“三友”之名。随着人们自然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到了宋代,文学艺术家才真正明确地将梅、松、竹这三种耐寒的花木结合在一起,或画入图中,或写入诗中,以岁寒象征人世的磨难和困境,赋予这些审美形象以人的品德美,具有“比德式”的文化意蕴,才完成了“岁寒三友”的形象创造。南宋初年王十朋写《十月二十日买梅一株颇佳置于郡斋松竹之间同为岁寒三友》:“南来何以慰凄凉,有此岁寒三友足。”他和扬无咎的画、楼钥的题画诗一样,都在“岁寒三友”的形象创造中,作出过有意义的贡献,给元、明、清的画发展以深远的影响,使“岁寒三友”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普遍题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