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①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②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注释】 ①言:语助词,无意义。东风:春风。②苦:忧患,担心。
【译文】 回转车头,挥鞭上路,马车悠悠,行进在漫漫长途。放眼四望,一片空茫。春风料峭,摇动着原上初生的绿草。面对这勃勃春意,不禁悲哀那秋冬的死亡!沿途所见,皆非旧时相识;时光就在生长消歇中流逝,人又如何能不迅速地衰老?草木有盛衰,人生有兴亡;兴盛有时限,死亡难避免。忧只忧,不能及早树建功业,立足人间。人的生命既非金石般坚固,哪里能实现长寿不死的奢望?别让生命随同草物在瞬息间消亡,趁时立功,使声名流誉,方为至上之宝。
【集评】 明·谭元春:“‘所遇无故物’,陶诗‘良苗亦怀新’,古人皆极赏之,可见新故之际,有关人情。予尝言:‘使我有千秋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语近粗荡,徒酣放无志人借口。请看‘荣名以为宝’,‘宝’字向往如何郑重。要知与‘虚名复何益’不是两意,始可与读《十九首》。”(《古诗归》卷六)
明·陆时雍:“王元美尝论此云:‘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不得已而托之名;‘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名亦无归矣;不得已而归之酒,曰:‘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其趣愈卑而其情益可悯矣。”(《古诗镜》卷二)
清·金圣叹:“立身处算到荣、名两事,是万无如何之词。杜少陵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因身前无所效用,聊于身后作虚计耳。写至此,为千古忠孝人洒泪矣。”(《唱经堂古诗解》)
清·王夫之:“此直赋情事,陶令亦效此,乃相去若何?”(《古诗评选》卷四)
清·陈祚明:“古今惟此失志之感,不得已而托之名,托之神仙,托之饮酒,惟知道者可以冥忘。有所托以自解者,其不解弥深。”(《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吴琪:“宋玉悲秋,秋固悲也,此诗及将一片艳阳天气写得衰飒如秋,其力真堪与造物主争衡,那得不移人之情!‘四顾何茫茫’正摹写‘无故物’光景;‘无故物’,正从‘东风’句逼出。盖草经春来,便是新物,彼去年者尽为故物矣。草为东风所摇,新者日新,则故者日故,时光如此,人焉得不老?老焉得不速?”(《六朝选诗定论》)
清·张玉谷:“此自警之诗。前六,即出游所见,触起人生易老,‘所遇无故物’句,真足感人。中二,承上作转,言老固难辞,但苦立身不早,点清诗旨。末四,又承上申明所以必老之故,直就身后荣名可宝,缴醒立身当早意,收住劲甚。”(《古诗赏析》卷四)
【总案】 《左传》有“三不朽”之说,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孔子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这是将生前功德与死后名声视为一体,来表现人的生命价值。这首诗声称:“立身苦不早”,“荣名以为宝”,正是基于这种传统。但作者由于悲哀生命之短促,将声名传世视为有限生命的有效延长,而对声名的追求表现得更为紧迫急切。立身与成名并非是矛盾对立的两物,事业的成功就意味着名声的建立,无须绝对留待身后。生前越努力,事功成就就可能越大,声名可能越响亮,传世也就越久远。这正是“苦不早”的焦虑和希求。陆时雍以为“不得已而托之名”,金圣叹所谓“是万无如何之词”,将名声完全视为“寂寞身后事”,并未抓住这首诗的主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