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扬州竹枝词(选三)》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代民歌·扬州竹枝词(选三)》原文与赏析

大官无计小官忙,伐树填河堵御方。无怪闾阎皆闭砌,兵来何惧铁围墙?

稍有钱文便保身,穷乡僻壤遍生春。翠翘金钿甘抛弃,不顾家园顾美人。

门报衔牌予洗完,虚心宦仆胆先寒。此时反悔衣冠累,逃尽淮南候补官。

这几首《扬州竹枝词》产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反映的是,1842年6月,英国军舰开进长江,先是攻打吴淞口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奋力杀敌,这位年近七十的老将身负七处重伤,血流至胫,但仍执旗督战,直至壮烈牺牲。吴淞炮台随之失陷。英军攻下上海,然后沿长江西上。7月下旬攻陷镇江。8月初,英舰八十多艘闯入南京下关江面,形势极为严峻。这些 《扬州竹枝词》便当产生在1842年的夏秋之间。

扬州,在长江北岸,江苏省中部,大运河流经此地。元代以后为扬州路、府治。扬州是古代历史名城,“淮盐”总汇地。商业发达,文化繁盛,有许多风景名胜,如瘦西湖、平山堂等。扬州紧邻镇江、南京,形成三角之势。

鸦片战争后期,英军攻占上海、镇江,进入南京下关,形势十分危急,这当然惊动了江北经济与文化重镇的扬州市民。翻检史料可知,英军并未占领扬州,但当时扬州形势岌岌可危,人心惶惶当可想见。这三首《扬州竹枝词》,便是反映了那时的达官显贵们的丑态的。

《竹枝词》,亦称《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但也曲折地流露出他遭受贬谪后的心情,盛行于世。此后各代人写《竹枝词》的很多,多为吟咏当地风俗民情和男女爱情。形式都是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这里的《扬州竹枝词》便纯为民歌,人们辗转传唱,边唱边进行修改创作,因而不着具体作者姓氏。

第一首,“大官无计小官忙”,是讽刺大小官员在强敌压境之时慌张失措的丑态的。第一句的写法是互文见义,即不止是大官无计和小官忙,而是无论大小官员都是无计,都在为自己寻找逃生之路而奔忙。那么,他们的“计”与 “忙”是什么样的呢?第二句 “伐树填河堵御方”作了解答。即砍伐树木,填堵河道,以防止英军舰只经大运河开进扬州。这就是他们堵御敌人的妙方啊!

后二句“无怪闾阎皆闭砌,兵来何惧铁围墙”进一步嘲讽御敌无计的官员们。用的是与百姓态度鲜明对比的手法。闾阎,指里巷的门。《史记·平准书》: “守闾阎者食粱肉。”后来用以借指里巷,亦借指平民。这里的 “闭砌”二字颇费解释,闭,一为闭绝,引申为谢绝,杜绝;一为关闭,即砌塞堵住。二义差别颇大。似以第一种解释为合适。即,里巷的百姓们均不做砌墙堵门、塞住巷口等事,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大小官员的妙方:既然堵塞了河道,使敌舰不能开进,既然有了这样的“铁围墙”,他们还怕什么呢?所以不要疑怪百姓们袖手旁观、按兵不动了。这两句实际是反话正说,即百姓认为堵塞河道并不能阻挡侵略军进入,砌墙堵门更是无用,真正有用的是兵民协力,拿起武器,奋勇抵

这首诗,鲜明地表现了百姓与官员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尖锐嘲讽了大小官员的昏庸无能,在强敌面前慌乱无主的丑态。

第二首是嘲讽达官显贵们在危急时刻仓皇逃命的。首二句“稍有钱文便保身,穷乡僻壤遍生春”,是说那些有钱财的人在此时只想逃跑躲避,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当然是纷纷往北面逃跑,因为越往北距离长江越远,也越感安全。这样一来江北的穷乡僻乡壤便“蓬壁生辉”了,有如遍野生春。因为往昔住在城中过着奢华生活的阔佬富人们这次全光临了,而在“太平”之时这种情况绝不会出现。“遍生春”也是反话正说,其实,他们的来临并非好事,只会是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灾祸。

后二句“翠翘金钿甘抛弃,不顾家园顾美人”,则是对达官显贵们的进一步地尖锐讽刺。他们为了逃命,仓皇奔走,很多金银财物等都来不及带走,也不可能随身带走,所以是 “翠翘金钿甘抛弃”。翠翘金钿,即指富贵之家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而“不顾家园顾美人”的讽刺则是更进一层,即是说这些达官显贵,金银财宝可以不要,家园田产也可弃之不顾,但是对自己的妻妾“美人”却不能弃之不顾,总要带上她们一起逃跑。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穷乡僻壤遍生春”的景象。这后二句的讽刺力量极为深透,点出了统治者既贪生怕死又不忘恣意淫乐的丑态,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他们的鄙弃。

第三首对官员们仓皇逃命的丑态继续进行讽刺。第一句“门报衔牌予洗完”,颇难索解,“衔牌”为何物,书中无载,因而 “予洗完”为何意亦成了疑问。但据全诗含意判断,当指传闻英军所到之处,首先洗劫各类官员,劫掠一空。这样,“衔牌”便当代指有官衔身份的人,牌即牌位、名分。“门报”便是传闻、传说之义。第二句接着说,由于官员害怕首先遭难,所以是“虚心宦仆胆先寒”,虚心和胆寒全是害怕之意。

后二句“此时反悔衣冠累,逃尽淮南候补官”,更进一层,继续申说。即,只有到了这时,这些官员们才后悔于自己身为官员了,因为是为官员的身份所累。这里的“衣冠”即代指身着官服的官员。接下的“逃尽淮南候补官”,是讲住在扬州的这些官员胆战心惊,纷纷逃跑,不仅正式任职的官员都逃光了,连候补官也都逃光了。淮南,唐代方镇名,治所在扬州,长期领有扬、楚、滁、和、寿、庐、舒等州,相当于今日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北、淮南大部分地区。因而这里的淮南便指的是扬州。

讽刺矛头直指当时各类官员,骂他们自无能,胆小如鼠,在国难当头之际,想的只是自己。这首民歌吐出了人民的怨气,也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