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其二)》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中时。

王昭君的故事是我国传统咏史诗中很广泛的题材。王昭君为汉元帝妃,入选后宫,多年不得召幸。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与汉朝和亲,元帝将昭君赐给他做皇后。临行前,元帝见到昭君容貌动人,后悔不已。唐人咏昭君之作,以表现她不遇的痛苦和永世不得回朝的遗憾为多。

白氏此作写于贞元四年,时年十七。这是诗人集中现存最早的咏史诗。他一生写过很多同情妇女的作品,此诗可看作他创作思想的滥觞。咏昭君诗共两百,两首都在昭君的容貌上作文章。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突出了昭君的归汉心切和作为玩物的低下地位。

白氏此作深得后人推崇,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诗话》云:“古今人作昭君诗多矣,余独爱白乐天一绝,……盖其意优游而不迫也。”胡应麟《诗薮》也说:“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汉使却回凭寄语……’《三百篇》、《十九首》,不远过也。”其实,诗人立意和语言运用的功力只是一个方面,作品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作者对昭君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昭君外貌、神情的捕捉和细致入微的描摹。昭君归心似箭,但又担忧汉使泄露了她已不能以容貌取悦汉帝的实情,只得哀告信使,替她隐秘,来实现那十分渺茫的希望。诗歌紧紧扣住这个中心,用昭君的口吻写成,寥寥数语显示出这位任人摆布的妇人难以明喻的痛苦,字里行间,蕴藏着万种悲愁、百般委曲。

咏史之作,往往容易加入议论的成分,而白氏则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并善于旧事翻新,思路别出。《载酒园诗话》认为此诗从郭震《王昭君》翻出,而“寄语”则是白氏的设想,不仅“切情合事”,而且为咏王昭君之事辟出了新的艺术天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