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融
悲秋应亦抵伤春,屈宋当年并楚臣。
何时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
这首七绝,题曰《楚事》,实指唐时,是一篇托古讽今,感叹才人遭遇的作品。
悲秋,指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伤春,指屈原《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些都是才不获用、受到斥疏之后睹物兴情、感时伤世的作品。“应”、“抵”二字是说宋玉的文才、遭际可与屈原相比,也暗含作者自许之意。“屈宋当年并楚臣”,《史记·屈贾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屈、宋二人都乃稀世之才,又同为楚国之臣,但由于楚王轻信馋言,远离君子,终使贤才失路,逐恨江泽,也导致了楚国的最后灭亡。诗人这样写,既有对屈、宋二位的婉惜同情,更主要的则是对造成屈、宋和楚国双重悲剧的楚国最高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后联“从来”二字包含了千古伤心。春天风和景明,秋日天高气清,均乃一岁之佳时,本应令人心旷神怡、愉悦欢畅,然而明主难遇,际会难得,春秋代序,物换星移,又最能勾人岁月流逝之感,因而自古及今,文人词客当此春秋,无不感光阴之荏苒,“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产生怅惘、悲哀情绪的。
吴融一生政治上几受挫折,并曾因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所以诗中的词人遭际显然是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借悲屈、宋以自悲,表现出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蹉跎岁月的痛苦心情和对统治者不用贤才的愤懑。对于这些,诗人没有继续使用前边的陈述句直接说出,而是故设一问,以不尽尽之,让人意会。这样既能把全诗归结到怀才不遇的主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历代词人悲秋伤春的底蕴,同时也使全诗迅即活泛起来,见出起伏回荡之姿,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这首七绝虽为咏事,却以议论居多,能使人不觉枯燥、抽象,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