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每到十五月儿圆,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张南史《贺崔中丞中秋月》中就有“千家看露湿”的描写。然而现在“中秋不见月”!“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就是写这一天象。“空虚”,即天空。由于傍晚时阴云升上了天空,所以今夜的月亮就看不见了。中秋不见月,这当然令人感到很失望,希望能见到月亮;然而不知想过没有,假如没有阴云遮住,情况又怎么样呢?诗的下两句就从反面着笔,转入新意。
“开霁”,指云消月出。“蟾蜍”是古代传说中月亮里的三足虾蟆。末两句意思是只怕他时云散月出之后,月亮还是老样子,依然是一个玉轮养着一个三只脚的虾蟆。其实,中秋夜的月亮不过如此,与平时一点区别也没有。看不到月亮,令人失望;看到了又怎么样?也还是令人失望!
这首诗,实际上是抒发一种对失望的感想,启发人们对失望与希望本身进行思索。有些事物,它本质就那样,你对它抱希望也好,抱失望也好,它仍就那样。有时似乎有点变化,那也只是一种假象而已。认真对它抱希望,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带来更彻底的失望。
联系当时社会现实看,失望,可以说是晚唐的一种普遍情绪。头脑清醒的士大夫文人对李唐王朝已不抱任何希望,对它的兴亡持一种淡漠的态度。它灭亡了,又怎么样?复兴了,又怎么样?即使复兴了,也不过就是那个老样子。这也与晚唐文人对封建王朝的本质有了深刻地认识有关。
这首诗在艺术上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通过对客观天象的描述,揭示了作者的一种认识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思想情绪。内蕴丰富而空灵,耐人玩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