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
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庵,一般指尼姑所住的寺庙。赞喜庵,名不见经传的小尼庵。作者未进庵小憩,只是“道过”,即路过而已,本诗就是写了作者路过一个小尼庵,一时的感受。
首句是紧接题目而来,说这尼庵不在通衢大道上,又是“夕阳欲下”,傍晚时分了,路上行人极少。再一观察,看来不仅因为“夕阳欲下”而“少行人”,恐怕平时此处行人也不多,但见“绿遍苔茵路不分”,苍苔野草好不茂盛,又少人践踏,绿茵把路都遮盖了。路是小路,又少人行,易于被草苔覆盖,这还决不是因为看不清,因为上句说:“夕阳欲下”,可见夕阳还未下,不至看不清道路。下两句写一阵风过处,吹得松、竹摇撼,树影迷乱,风势不小,很快阴云四合,将寺院笼罩了起来。这里作者点出了“山风”,可见这是一个山中尼庵。山区气候阴晴不定,云雾随风飘布,难怪霎时云遮雾罩了小尼庵。
那么,诗人的感受是什么呢?山中的尼庵,平时行人稀少,寺外草木葱郁,周围松竹成林,一种宁静、超然世外的环境,作者路过时又正逢山风乍起,浓云四合,云气笼罩了小庙,似乎透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氛。这就是他的感受,宁静、超然、神秘。这就不光是对这座尼庵的印象了,恐怕代表了他对佛教寺院的总的看法及见到寺庙特有的心理状态。
这首小诗给予我们的,不是具体的一种见解、评论等等,而是把他的感受,用可见的形象:夕阳、行人、苔茵、修竹、松影、风、云和朦胧的小庙的相互关系与景色变换写将出来,让人去体会、去捉摸。这就是诗,这是一首诗意浓郁的小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